美文网首页飞鸟集·集训营简友广场读书
作业·三幕式梳理《伊豆的舞女》情节

作业·三幕式梳理《伊豆的舞女》情节

作者: 夏木遇见何夕 | 来源:发表于2023-12-20 14:40 被阅读0次

卓老师带领阅读《伊豆的舞女》,使我受益良多。老师要求以三幕式梳理这部作品的情节。三幕式是什么?我找来资料大概了解了一下。

三幕式,即开端、发展和结局。无论长篇、短篇小说,都是这样的。

第一幕,即开端。开端的作用是设定,给全文设定基调、社会背景,交代主角人设或背景、困境等。但这里不是高潮,因为后边才会深入。

第二幕,即发展。这也是最好看的部分,此处大量的冲突出现了(大小冲突都可以有),彼此交织,高潮迭起。

第三幕,即结局。结局其实并不是说平平淡淡就走到底了,因为那样不好看。这里边其实可以是和前情(最初设定)作补充的。这里还可以设计“特殊事件”。但它的出现是为了完善人物个性,提升故事意蕴的,一般来说,开放式结局比较受用。

在这“三幕”的推进中,我们始终要围绕情节的发展。要充分体会前一个情节的诱因对后一个,甚至是后几个情节会产生的影响,这样的“流动"才是正确的,否则就经常会出现写着写着卡死了的问题。另外,我们还需要重点思考矛盾冲突出现的节点。它肯定不应该在第一幕,也不应是最后一幕,因为情节推动矛盾的发生,矛盾导向故事的走向。它们之间是相互推动的作用,而我们就是"幕后推手”。

下面试着梳理下《伊豆的舞女》的三幕

第一幕:

开端,先是人物设定:“我”,二十岁,是个头戴高等学校制帽的贵族学生;舞女熏子是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巡回艺人。

背景:“我”独自去伊豆旅行,遇见 了“巡回艺人一行。“我”被舞女所吸引,追着一路从修善寺到汤岛再爬上天城山。

情节发展:在天城山,“我”追上了他们,赶上避雨,我们在茶馆里相遇。“我”就近与舞女相对而坐,从她的服饰打扮与言行举止上,“我”判断她十七岁光景。加上茶馆老太婆对巡回艺人轻蔑的态度,使“我”对舞女有了邪念。

困境:“我”与舞女社会地位悬殊,从人物关系上一开始就设定好了。在“我”与巡回艺人搭伴走的过程中,四十岁的女人对“我”表露出尖酸刻薄的态度,“连我们这号微不足道的人,也能给您消愁解闷呢……”四十岁的女人可能出于对舞女的保护,有意从评价“我”的穿着上,来突显我们之间地位的悬殊。

第二幕:

发展,随着小说剧情的发展,大量的冲突出现了,彼此交织,高潮迭起。

在温泉旅馆,黄昏时分的一场暴雨,使“我”坐立我不安,“我”担心舞女们不来演出了。巡回艺人们住在小客店,”我“无法近距离地看到舞女。

暴雨声中,远处隐约传来了咚咚的鼓声。我几乎要把挡雨板抓破似的打开它,把身子探出去。风雨敲打着我的头,我闭目聆听,想弄清楚鼓声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良久,听到了三弦琴声,还有女人们的尖叫声、嬉闹声。我明白了,艺人们被召到小客店对面的饭馆。我心烦意乱,担心那舞女今晚会不会被人玷污?我的心里阵阵作痛,一遍遍去浴池洗澡,来缓解躁郁的情绪。

翌日,南伊豆的小阳春天气里,“我”邀巡回艺人中唯一的汉子荣吉一同去洗澡。由他那儿得知,舞女是他妹妹,才十四岁。在温泉浴场,“我”看见了裸体的舞女,她的身体以及一举手一投足,都完全是个孩子。“我”也被纯洁无暇的她所打动,深深地吁了一口气,扑哧一声笑了。

在剧情发展中,又接连出现了好几个冲突和小插曲,使文章有了别样的韵味。

晚间,“我”和纸商正在下棋,忽然听见巡回艺人们从旅馆的庭院里传来了鼓声。纸商沉醉在胜负之中,而我心不在焉。舞女们走后,我毫无睡意,又喊来纸商,重新铺开棋盘,与他一战到天亮。

本来“我”与巡回艺人相约第二日一早一起出发,但四十岁的女人有意推迟了一天,还说要为旅途中夭折的宝宝在下田做七七。这明显是在推诿,不想再与“我”搭伴走,若“我”有所顾忌的话,会自动退出。但“我”却不避讳,愿意等候他们一同出发。

在旅途中,“我”与他们相熟起来。艺人们洗澡,邀“我”同去;“我"同舞女下五子棋,艺人们还邀我同吃鸡肉火锅;舞女让我给她读书,我朗读的时候,她把脸凑过来,几乎碰到我的肩膀,全神贯注地凝望着我,眼睛一眨不眨。双眼皮的线条优美得无以复加,她笑起来像一朵鲜花。

对她们,“我”渐渐已不好奇,也不轻视,完全忘掉她们是巡回艺人了。我的善良、平和与好意,也深深渗进了她们的心。由此,在后期的旅途中,我们的关系得得很融洽,连空气中也飘荡着一种令人爱恋的气氛。

在乡间小径上,我下气不接上气走在前面,一行人落在我的后头。舞女急匆匆地跟上了我,她走在我身后,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她既不想缩短间隔,也不愿拉开距离。我回过头去同她攀谈。(这距离也暗示着他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距离,现实也不可能让他们走到一块,这也为后面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下山时,舞女找到水跑上来让“我”先喝,还找来一根比她身子还高的粗竹子让我当手杖,又同她们一起议论我的长相,说“我”是个好人。我听到后,也感觉自己是个好人。而此前,“我”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忍受不了令人窒息的忧郁,才独自到伊豆来旅行的。在这趟旅行中,“我”得到了别人的接纳,也接纳了别人。

归途经过甲州屋,我邀她们去看电影,千代子和百合子都不去,舞女又没得到阿妈(四十岁的女人)的应允,“我”只好一个人去看电影了。返回旅馆,我眺望着街市的夜景,听到远方隐约传来的鼓声,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此时,我身上的钱花光了,不得不离开了。可我舍不得离开,心里牵挂着舞女,一种剐心的寂寞从心底油然而生。

第三幕:

结局,“我”动身离开那天,荣吉来送我。街上,秋风萧瑟。荣吉特意对“我”说,我妹妹叫薰子。这份提醒,暗含着两层意思,叫“我”不要忘了他妹妹,也可能是薰子有意让荣吉这么说的。

在码头,我望见了蹲在岸边的舞女,她头耷拉着,脸上还是昨晚花了妆的模样,神情中显出生气的样子。“我”同她讲话,她只一味低着头,一声不响。

这时插入一个小插曲,“我”被拜托把一位老婆子带到东京,老婆子还背着一个吃奶的婴儿,左右手各拖着一个孩子,污秽的包袱里带着大饭团和咸梅。“我”爽快地答应照拂。

“我”要走了,舞女想说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直到船儿远去,才挥舞着她手中白色的东西。我直到看不见舞女,才回到船舱,泪水簌簌地滴落在头下枕着的书包上。当别人问我是不是遭到什么不幸了?我坦率地说是因为同她离别了。“我”在这次旅行中,心结已打开,不再是那个忧郁孤独的青年了。“我”吃人家的饭团,钻别人的斗篷,心中生出了一股美好而又空虚的情绪。而这份情绪的来源,是这趟美好而又有着难以逾越现实距离的旅行。所以结尾处,作者写道:“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文章最后,既回应了“我”与熏子的结局,也完善了“我”的个性,提升了文章意蕴。

相关文章

  • 伊豆的舞女

    内容简介 《伊豆的舞女》收录川端康成的《篝火》、《温泉旅馆》等精致短篇,特别收录名篇《伊豆的舞女》:在东京上高等学...

  • 读《伊豆的舞女》有感

    书名:《伊豆的舞女》 作者:川端康成 著;叶渭渠,唐月梅 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看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我深深...

  • 空间的美学-川端康成4

    ----以《伊豆的舞女》与《雪国》为例 如果让我想象,我可以清晰地想象出《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空间,我甚至...

  • 伊豆的舞女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少年的一段初恋。故事就是从汤岛开始的,少年对在旅途中初次见面的舞女一见倾心,我几乎...

  • 《伊豆的舞女》

    当我失去你,即便面对鸟语花香我也兴味索然。一切显得落寞、虚空。善于感知的心变得迟钝,甚至无法捕捉自己的灵魂。失去了...

  • 《伊豆的舞女》

    “舢板猛烈地摇晃着。舞女依然禁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我抓住绳梯,回过头去,舞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 伊豆的舞女

    每每想到川端康成,都会把《伊豆的舞女》搜出来读一读。字里行间萌生的情愫像山清水气一样往身体里漫,沁人心脾。主人公穿...

  • 伊豆的舞女

    在《伊豆的舞女》中,作品一开始就以缠绵之“雨”来表达“我”对舞女的无限思恋,且以鼓声一息来暗示“我仿佛想透过黑暗,...

  •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代”发表。《...

  • 伊豆的舞女

    “因差别而互相吸引,因差别而分道扬镳。”是我对《伊豆的舞女》的总体感触。小说开篇,便提到了男主人公“我”头上戴的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业·三幕式梳理《伊豆的舞女》情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st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