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发展之下,必然会有所取舍。
农村的“陌生化”,是我们这代人的遗憾。
-
周六的时光总是惬意,暮春的阳光逐渐拥有了自得的笑容,毫不吝啬的将不温不火铺展到小区的每一寸角落。此时,我正坐在书桌前边敲字边看着飞絮从眼前滑落。
楼下,孩童嬉闹滑滑板的声音;窗外,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还有谁家电动车被触碰发出的警报声……这鲜活的一天,是多么幸福且有烟火气。
可是如果出门左转,再走个1000米向前看,公园里人山人海。车从路这边排到路那边,争这“来之不易”的放风场所。仿佛来这里不是散心,是弥漫着抢夺地盘的“日常打卡”目的。
让我们且将时间倒推到10年前,不,15年前还是20年前。现如今在这里抢夺地盘的“父母”们,大多数应该在野地里奔跑、在池塘边观察蝌蚪变青蛙、在争吵天边的晚霞到底是像李家的狗,还是像王家的牛……
是什么时候,他们失去了回家的欲望。亦或者是说失去了回家的“自由”。
从被少时梦想的“荼毒”开始,他们唯一记住的,是:去大城市。挣钱、安家。
从此,在大城市安家是一个执念,他们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向大城市前进。大城市的便利、大城市的繁华、大城市里下一代的成功学,大城市的荣耀……
现如今,有人:有车有房有家庭,并安家于大城市;有的还在尽力拼搏,想要搏得一席之地;还有的年初背井离乡,年末回家过年……
但不是所有人,都成为了大城市的人;也不是所有大城市的人,都感到幸福。
圆不了的买房梦,徘徊在逼仄的城中村和宽敞的农村自建房里;上岸的城市人,矛盾在陌生的屋檐和熟悉的快节奏中。
分不清的韭菜和麦苗、乡音未改人影不识的尴尬、自己做自己屋檐的心酸。有人享受了城市生活的富足,隔断了精神世界的根;有人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便利,生疏于儿时生活的记忆。
自此身体与灵魂被分离成两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叫嚣着每周回家、每月回家,汲取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享受天高远阔的自由;一个桎梏于经济的压迫、身体的习惯,哪怕蜗居也能得心里的熟悉。
于是,周末时间、假期时间,他们有的不能回家:路程经济学使得农村是他们每年一回的规矩。有的不敢回家:以前的熟悉成为了现在的生疏与格格不入,宁愿大清早去挤那方寸之地,也不敢去体验看不见的记忆残存。
-
你见过分明的四季吗?那是我的小时候。
春天天还有点凉,穿着妈妈亲手织的花毛衣,一起去看花开;
最讨厌的夏天到了,明明是放“忙假”,老师还布置那么多作业。边写作业边晒麦子,一睡就是一个下午;
五颜六色的秋天到了,在积满了小路的树叶上跳皮筋,远远看着谁家的烟囱冒烟了,温暖又妥帖;
漆黑的冬天到了,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就要去上学。雪花片片落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
你现在还见过分明的四季吗?
不,我见过嬉闹的小区和舒爽的公园。
-
以前我们都说:回不去的叫故乡,到不了的叫远方
其实,回不去的是叫农村。
它承载我们记忆中的小河、转弯处曾和某某打架的小路、偷掰玉米的那块地……但随着改造、重建、人口流出、变迁。这一切都将消失。
连同消失的,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印记。
还有我们。
我想,我们大概,暂时是回不去农村了。
记载我们回来过的。
大概只有初一到初五,还有门前的那辆车。
或许,以后还能回去
谁又能说得清呢
到那时,它们也许认得我们,也许不认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