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内所占的比例是极为重要的。而今,作为一个正在悄然富裕起来的国度,却正在遭遇着很大的尴尬。这种尴尬境地,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真切的体会到。而我,就是其中一员。
都知道,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确切的说是国之根本。假如没有正常发展的农业,没有健康的农村,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掀老底,是很难站住脚跟的。我们的源头就是农村,如果失去农村这个阵地,那么我们可真的就会失去最为实在的底蕴,甚至可以说,会失去发展的源头。
现今的城市发展,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农村荒芜的基础上,一地的发展是用另一地停滞的状态换取的,这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反之,我们还应该正视,农村在社会前进的路上,到底是充当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农村仅仅是被抛弃的地方,那么未来形式,真的十分严峻。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见证了中国从90年代到现今的巨变。家在安徽黄山,虽说是山清水秀,但此处的人们几乎都是靠山吃山,生活过的也是一般,尤其当90年代以来,陆续出远门打工的变多后,小小的山村,变得与以往完全不同了。
一个是人口的急剧减少。
原本吃个饭,都是大伙一大拉子,围在一块,说着这个,谈着那个,虽说生活清苦,但是却也实在的过着每一天。并没有多少人觉得生活过不下去。过节,那种气势,现在都无法比拟了,整个乡村说呈现出的气氛,还有每个人脸角映衬出那种色彩,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过年期间,更是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在自力更生的制作过年的食品,而今,只要有大把钞票,什么都是一个字:买。这种相互交流的方式,失去原本的那种味道。
平时的乡村,死寂一般,除了一些呆在深山的孩子,还有一些步履蹒跚的老人,极少数的年轻人,绝大多数的壮劳力,早就离家四处奔波,求着所谓的生计,无非就是找个工厂,找个单位,上班挣钱。从此,开始了离人般的放逐。远离了家乡,抛弃了厚厚的黄土,曾经几时的农人们,多数早已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在沿海的各大城市的边远乡镇,多的是他们的身影。
守在老家的那些农人们,一年辛苦种下的种子,到收割时,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如果年成好的话,会稍微好些,但是一旦遇到什么灾害,收入几乎是打工收入的一个零头还不到。就连老家曾经每家都养着的土猪,现在饲养的人也不多了。因为农人们算了一笔账:买一头猪,几百块,加上饲料,加上功夫,加上疫苗,还要加上屠宰,一年到头,养一只一百多斤两百斤的猪,按照市价,每斤20算,撑死了两千多元不到四千,这里面还包括了猪的一些内脏,花去的比挣到还多,你说谁愿意这样做。而在外打工省去了这些功夫,效益好的话,一个月就回来了,而且猪肉还可以随时都买得到,谁还在乎那是不是土猪肉呢。
田地,山林,甚至住处,某些乡村的生态系统早已到了奔溃的边缘。比如湖北的一个村,村委会基本是由地痞流氓组成,欠了赌债靠集资来偿还,如果不交钱,就给掐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打工者不是现在回到家乡,而只想着老了以后回去,那么老了以后可能就更无家可归了。当然。我的老家没有那么严重,只是山林间的那些资源,正在遭受着那些无良人士的肆意滥伐,而这些始作俑者就是留在农村的那些没有离去的农人,原本并不贪心的他们,在世俗的对比下,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为此,我每每回家,听到或者看到,心里隐隐作痛,因为我知道迷失的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我们。
再者是现今的城市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他们。
打工的人出门做事,无非是为了挣钱,可是他们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群体,绝大多数人没有社会保障,自我的安全感十分之差。这些人,基本上是干一年换一个地方,哪里收入好就去哪里,其实很正常,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只有钱的多少才是实际的衡量标准。
在城市生活,成本非常之大,尤其是一家人都在城市生活,如果都是上班挣钱,而且每个人都上班的话,相对压力会小一点,但是有老人和小孩的4-2-1式家庭,经济实际是十分的拮据的。就拿我来说,每月的基本开销就在5000多块,试问,国内多少打工的人可以一个月拿到5000的待遇,我想这个收入还是在少数吧。
类似于我们这样一班人,在城市里买不起房子。但是有一部分人,他们选择将自己掏空,把所有的存款,甚至借钱,在城里买上房子,或者在镇里盖上新房,但是又有多少每天都住在新房里呢?我们都是一群回不去家的人,因为不管你是原本老家的家,还是新买的房子,你都无法及时享受,因为,只有靠着在城市打工,才可以维持生活,冒然回家,就失去了收入,而且常年不干的农活,早已就生疏了,再者,工业化的输入,部分农人的心态也出现了转变,不再希冀做一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人了。
一些结婚有孩子的人,他们的孩子不能再当地城市的公立学校入学,很多都被留在老家,给祖父母抚养照顾,还有一些干脆将孩子放到全日制的寄宿学校,从此失去了家庭的温馨,只有过年过节才会有短暂的相遇,仿佛人生的开始,就是为了分离,而不是为了相聚,这种聚少离多的情况比比皆是,我曾经也是其中一员,至今感触良多。极少一部分,很是幸运的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成为了我们口中的“流动儿童”,但他们是否会重蹈父母的命运呢?谁又知道!
其三,就是我们都将自己作为所在城市的过客。
过客心态,在所有的打工者心里,都有那么一笔浓重的色彩。极少数人有那种离开的心态,这也是我们农人的底线,抛弃了土地但是不能抛弃祖宗和灵魂。出门打工的人,生活条件十分之差,我自己就曾经住过100元一个月的房间,房间内只有一张床,没有窗户,没有卫生间,只容得下一个人来回走几步,如果加上桌子,那就基本上不能走动了。其实想住好的地方,也是有的,只是出门都想着省钱,所以绝大多数人,每年都在重蹈着之前的境遇,省点省点。遗憾的是都认为这一切时暂时的,都不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居住权益,孩子入学的权益,居住环境居住条件的要求等等。而且基本上不会轻易的搬家,稳定性比较高。就拿我自己来说,我选择一个地方住下来,基本一年两年不会动,除非自己工作变动。动一动的成本十分之大,尤其是在城市,所有的都是钱在作怪。选用一句话说:打工者的“过客心态”看似是一种无奈选择,其实却正是资本霸权的胜利,资本本来就是“过客”,它的目标永远指向最廉价的劳动力,而打工者的“过客心态”完全符合资本的逻辑,迎合和支持了资本的扩张和逃离。可是现实,就是那么的无情和冷峻。
其实,当受教育的公平不能实现,当房子一栋栋盖起来为的是牟利,不论打工者如何努力,都将无法改变命运。命运其实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命,这一切都和环境有关。当农村的形式急转直下时,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了英国的农村,看到了德国的乡下,惊呆了,因为他们的根源,从来都命运改过,一直都是如此的坚实有力。那为何我们的农村就一定要被改变的如此奇怪,而又让人无法理解呢?难道这一切又是为了胜利,为了什么胜利呢?
当我想到这里时,我很彷徨,因为我眼中的农村,我印象中的农村,是不是真的早就消失殆尽了?要知道,我曾经在农村学校带过课,深知,出门打工者辛辛苦苦打工,期望可以改变子女的命运。实际上留守儿童的情况很不乐观,小升初无法在城市入学就开始沦为留守儿童,不想留守的很多就早早辍学,再加上很多孩子在缺少关爱和学习乐趣的情况下,很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下一代没有了希望,农村还有希望吗?难道都让这些辍学的孩子去工厂上班吗?我想,我们给不了孩子最好的,也要给到他们希望,如果连希望都看不到,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我们努力过了呢?又有什么理由说我们成功了?
如今,当我回到农村,回到老家,我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感觉这里更像是不伦不类的城市,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学到城市的浮夸,并没有再现农人的风采。我看不到他们眼里的那种光芒,只看到了某种期待,一种飘忽不定的期待!
虽说形式不等人,但改革力度之大也尤为让人欣慰,我们希望自己的那些期待,可以早点变成现实。让每个农人可以真切感受到,让每个农村可以活力四射,让这个国家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