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浪漫主义的传人。他是随着德国精神的发展成长的。最后在1831年死于霍乱。后来他自成一种主义,叫黑格尔主义。在德国个大学内引起了无数信徒。
他的哲学也是历练很广。他几乎统一了所有曾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理念,并加以发展。可是,他却受到了许多人尖锐的批评。比如谢林。谢林和其他浪漫主义者都曾经说过,生命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他们所谓的世界精神上。 哥儿也用世界精神这个名词,可是意义不相同。他所指的旧世界精神或力世界理性。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他所说的世界精神是指人类的生命、思想、与文化。康德谈过一种,他自己称为物质生的东西。就是因为虽然他否认人可以清楚认知自然最深处的秘密,但他承认世间有一种无法追求道德真理。黑格尔恰恰相反,他却说真理是主观的。她还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而我想反驳这一点,知识可以让我们永远去探求,永远也探求不完的,所以不能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历史之河
黑格尔之前的哲学系有一共同点,就是都是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知识建立一个永恒的标准。好多哲学家都是如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试图探索人类认知的基础,但他们都是说人类对于知识是不受时间影响的。我同意这个说法。
意识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对黑格尔来说,历史就像是一条流动的河。河里的河水流动都受到了上游河水的影响。相当于,河边的岩石,河湾都受到了影响。
我们不能将任何哲学家或任何思想抽离,他的历史背景。因为历史被警示他的根本。不过还有另一点,由于新事物总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渐进的。也就是人类的知识在不断扩张。是的,这条河,他也已经留了1000多年了。
黑格尔并不认为这样描述是把历史压缩为某种架构,他认为,历史本身就展现了这种辩证模式。而且宣称已经发现了理性发展的若干法则,不过他的辩证法不仅是用于历史。
辩证?你不懂?我来举个例子。比如,当社会主义者和一个保守派人士一起坐下来讨论如何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时,由于他们的思想形态互相矛盾,因此彼此间很快就会出现紧张的状态。可是这并不表示他们当中有一个是绝对正确的,而另外一个是完全错误的。可能他们都有对有错。在争辩过程中,双方论点中最佳的部分通常都会显现出来。可是正当我们在讨论问题时,并不容易看出哪一方的说法比较合理。
浪漫主义中,个人主义令我印象深刻。但这种个人主义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也遇到了他的否定或相反的意义。黑格尔强调,他所说的客观的力量,意思是家庭和国家。
同样,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国家并不只是由人民形成的一个集合。因此,黑格尔说,人不能是一个“舍弃社会”。同样,如果有人对他们所生长的社会不屑一顾,而一心一意只想寻找自己的灵魂,是会受到耻笑的。而且,这种说法的理论就是个人不能发现自我,只有世界精神才能够发现自我。
祁克果
祁克果对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反动。但他也包括了跟祁克果同一时期的一个丹麦人的世界观。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他就是一位著名的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她对大自然种种不可思议的熹微,是我也有很敏锐的观察力。祁克果对黑格尔非常反对。
黑格尔对广阔的历史比较有兴趣。这正是其各国最大如此不满的原因。而奇克果相反,奇克果认为,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与黑格尔的历史观都和人对自己的生命所应负的责任不符。
祁克果生于1813年,他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管教,而且遗传了父亲的宗教忧郁症。得了忧郁症之后,他觉得自己必须要解除婚约。但是举不太受到哥本哈根中产阶级的了解。,所以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受人垂泣和耻笑的对象。后来他逐渐厌弃世人,耻笑世人,并因此逐渐成为后来易卜生所描述的人民公敌。并不同意他这一种耻笑是人的个性,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本身的世人,处于这个世界。
在晚年时,他对于社会更是大肆的批评。而且他还说整个欧洲正走向破产的地步。他认为他生活在一个完全缺乏热情和奉献的时代。他对丹麦路德派教会的了无生气,尤其感到不满,并对所谓的星期日基督徒加以无情的抨击。
十七岁那年,祁克果才开始研究神学,但他对哲学问题却日益兴趣。但我不明白,哲学和神学有什么关系。他在27岁时,以《论反讽观念》这篇文章获得了硕士学位。
奇克果认为,与其寻找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寻找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他说,找寻我心目中的真理是很重要的。他也借此来对抗个人的体系。其各国还说,黑格尔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我非常满意他的这种手法,也很同意他的这种说法。
一个人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如果真这样,他就有救了。奇祁果认为,害怕几乎是有证免疫的。他表示这个人正处于存在的状态中。
如此,你也许才开始活在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保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虽然这种态度有点像康德所说的道德观,就是人应该努力一群道德法治的生活。奇克果和康德都是同一类,他们都注重人的情绪。他认为,重要的不是你认为是或非,而是你在开始在意的是非对错。相反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而不是去关注一些无聊的东西。嗯,道德阶段人可能会变得太严肃。而奇克果从不认为道德阶段非常圆满。即使他是一个敬业尽责的人,如果一直彻底地过着这样的严肃的生活,也会厌倦。许多人到了老了之后开始厌倦这一种严肃的感受。有些人就因此重新回到了,没敢介入短的生活方式。我非常同意即刻过这种想法。
在一些人进入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里,也会有一些人一部跃升的宗教阶段。他的一部跳进“信仰那70,000英寸的深渊里”他们选择的是信仰,而不是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虽然“跳进上帝张开的双臂”也许是一件很令人害怕的事,但这却是得到就度的唯一途径。同样,因为对其客观而言,活在宗教阶段,就是信奉宗教,信奉基督。不过,对于非基督徒的思想家而言,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盛行于20世纪的存在主义就是受到这位丹麦哲学家的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