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冬吴:逃离虽爽但无用

冬吴:逃离虽爽但无用

作者: 走着走着路上口渴了 | 来源:发表于2017-10-13 09:42 被阅读0次

    “所谓旅游就是从一个你活腻的地方到另外一个别人活腻的地方。” “适彼乐土,爰得我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对远方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

    诺贝尔文学奖,埃利斯.门罗的小说《逃离》。主人公卡拉一直在玩逃离的游戏。早年和一个看起来很浪漫的男孩一起私奔到一个田园生活。她是被童话绑架的女孩,最早发现父母是生活中的巫婆,而那个男孩则是拯救她的白马王子。这是她的一种心智模式和习惯,她总是对眼前的东西抵触,眼前的东西都是苟且。“身未动心已远”。她会对周围环境有意捕捉让她离开的理由,这个过程进入新的远方,又重复这个过程。卡拉到了牧场,立即发现根本不是她想象的,比如一场大风让屋顶刮跑。而她男朋友也是只对逃离感兴趣,对逃离到的那个地方迅速失去兴趣。他成天在家盯着电脑,强烈关注远方的一切。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非常不屑。生活怎么能够是这么不浪漫的呢?当他被迫面对眼前的一切时,他心里是非常抵触的。他不停地对能够看到的一切抱怨、发怒,感到无力感和厌倦感....

    这个女孩讲自己的痛苦和邻居诉说。当她在她的邻居帮助下再一次逃离时,刚刚开始踏上大巴是一种解放的感觉,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摆脱这一切了。当车子慢慢接近城市时,她感到恐慌,对城市的恐慌和回忆突然让她觉得离不开她的家,想起丈夫的好和对家庭的隐隐的依恋。她西斯底里下车回到了家。她将所有的责任推到邻居身上。

    小说让你思考一个问题“何处是远方?”当她离开牧场上了大巴时,过于的苟且变成了远方。表明上看是回去,实质上还是在逃离当下,她总以为有一个外面的地方,但是禁锢她的是她自己的心智模式。

    忽视贬低你所拥有的,夸张性想象你所没有的。而一旦这个东西有了以后,你的那种习惯性贬低所拥有的心智模式立即启动了。所以无处可逃,该逃离的不是这个时空,而是你的心智模式。如果不逃离这个心智模式,就会一辈子在玩逃离游戏。

    当你知道自己的心智模式后,起码少一些轻举妄动,少一些消极的积极(就像逃离),多一些积极的消极。人们会对当前拥有的东西,习惯性地看到它的负面,就像“别人家的孩子”。

    顾城有一首诗:“阴沉的天空在犹豫,是雪花还是雨滴;浑浊的河水在疾走,是追求还是逃避;远处的情侣在分别,是序幕还是结局?” 我们生活中一次远行的时候,是在追求还是在逃避?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说明每个人都有一个逃离梦。

    梁漱溟说的人生的三个阶段:早年,人在奋力打拼和追求,但是发现追求到的东西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后来接触道家佛家的思想,就产生了厌离的感觉,想离群索居,逃离环境;最后发现逃离也没有什么用,就开始升华,重新以诚敬之心投入生活,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怀着毕恭毕敬的态度尽人事安天命。梁漱溟认为这就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人的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努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努力半天后发现外求的这个过程往往是徒劳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王阳明所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曾写过一句:"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儒家佛家都不约而同主张先外求再回来内求。

    昔郎禅师以书招永嘉禅师山居,师答曰:“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不见其道未居山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见道志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旨哉斯言!知此义者,始可与读《悦心集》。这与刚才所谓心理越狱是一个意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冬吴:逃离虽爽但无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wa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