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完一个曾经在北京四中当过7年班主任的数学老师后,因为他讲述的故事太平淡琐碎,我希望他能够从老师的角度,谈一谈家长们关心的孩子教育问题。
这个老师姓董,他谈到这些年接触过两种家长,一种是全然信赖学校和老师,希望老师全盘接手孩子的教育,自己什么也不用做的家长;另一种是自己对教育孩子特别有主张,跟老师交流只为了寻求肯定,动不动就质疑老师的家长。
在他看来,这两种家长都不可取。近些年来,大家都开始提到“协作教育”,从前那种家长管孩子吃喝拉撒,老师管孩子的学习和品德教育的教育方式被大众所摒弃了。
人们更加重视孩子在各方面的教育问题,不再一味地把所有责任都退给学校和老师。
现如今的社会推崇的主流教育方法,从老一辈的“成就自然成长”到年轻父母的“协作培养”,看起来似乎进步了很多,但在某些时候,其实有些用力过度,走了极端。
有些家长太把自己当成专业人士,特别是当他培养出一个成功的老大以后,周围经常会有一群特别信服甚至崇拜他的家长。
他们不再信任老师,而是希望能从成功家长那里取得真经用在自家孩子身上,培养出同样成功的孩子。
然而教育并不具备复制性,即使家长成功培养出优秀的老大,也未必能把同样的模板用在老二或老三身上。就算他的几个孩子都很成功,但面对其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独一无二的孩子,真的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模板吗?
即使在家庭教育里面,也不是你的方法都正确,你的孩子就一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社会学强调,我们一定要先看到背后那张复杂的图景,然后把每个个体嵌入到那个图景里去,再去调整你的生活。
因此一套教育方法是否适合你的孩子,还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跟那些面对更多不同孩子的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说起来今天的家长其实是比老一辈的家长更累,祖父母那一辈人,因为物质匮乏,终日为生计奔波,对孩子的教育即使有心也无力,更加相信老师这样的权威教育者。
然而当今的家长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各种科学的育儿知识,主动为孩子规划未来,安排各种兴趣班,培养很多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
听起来仿佛后者比前者要进步很多,但后面这种教育方法到后来也走入了一种极端,那就是各种教育焦虑和内卷。
父母和孩子之间,看似平等民主,不再使用以前那种棍棒教育,而是更多地跟孩子协商,讲道理,来劝服孩子走自己安排好的正确道路。
但其实这两种方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而是各有利弊。
今早在樊登读书听了一本《不平等的童年》,作者安妮特.拉鲁通过自然观察法和访谈的方式研究了88个家庭,这88个家庭分为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种类型。
中产阶级采用的是“协作培养”的方法,而工人阶级受限于经济条件,采取的是“成就自然成长”的方法。
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加适应社会,更具有优越感,也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并不会迷信权威,但他们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更多,觉得生活没意思感到不快乐的更多。
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体验到了疏远感、不信任感,面对社会时会有局促感,但是更有自主性,生活更自由、更快乐,跟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社会之间的冲突更少。
中产阶级的父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习惯于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早早给他规划好一切,按部就班地学习技能,以便将来能够适应社会。
但工人阶级的父母却没有精力和足够的金钱去给孩子报兴趣班,也不会过于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迁就孩子,同时不会热衷于控制孩子的时间。
说到规划,董老师也建议家长要有这种意识,不要等到孩子幼儿园毕业要上小学了,或者小学六年级要升初中了,才想起要去了解各种升学政策,而是要早早地开始准备。
不管是报班也好,是否出国留学也罢,家长都要提前想好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家孩子,不要盲目跟风,一旦确定了路线,也不要轻易更改。
听到全面规划这个词语时,我就感觉非常头大,所谓规划,动辄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起步,这件事光是想一想都觉得是一个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更别提还要细致到每个阶段的安排,每一天的坚持。
所以说现在的父母真的非常累,不但要挣钱,回家还要做家务,喂养孩子并且在教育问题上煞费苦心。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家长仿佛已经看到昏天暗地的可怕未来了一样。
但是说实话,鸡娃到一个极端的时候,其实家长和孩子都不会感到幸福,孩子也未必会成为家长心目中想要的优秀人才。
不仅如此,亲子关系也许会变得越来越糟,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发条绷得太紧了,双方都会有崩溃的那一天。
因此《不平等的童年》的作者说,如果你是推崇“协作培养”的中产阶级父母,请你放慢速度,速度太快,组织化太强的方式不符合孩子的成长方式。
而对于工人阶级,有些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完全放任也是有问题的,有条件的时候安排一些增加孩子阅读量的活动。
因此,解读这本书的老师也说了,在当今中国很多家庭中,是由父母和祖父母共同育儿,祖父母很多时候采用的就是“成就自然成长”的方式,父母采用的是“协作培养”的方式。
如果父母能够放慢速节奏和速度,给祖父母那种成就自然成长的方式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很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会更有好处。
家长每天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哪怕是百无聊赖地发个呆也好。如何做好成长规划和娱乐放松之间的平衡,是需要我们父母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