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中尉的女人》 约翰-福尔斯(1926~2005)年 英国作家
还是在好几年前,看过此书的朋友向我推荐,说是这部小说很有意思,作者在小说的最后留下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把结局的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去作选择。我大概就是冲着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好奇地去把此书看完了。
是哪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呢?对于我来说,哪一种结局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种不同的结局的真实,把我仍进了一个绝对孤单的,焦虑的,空虚的世界里,也使我突然地意识到了现实的世界的残酷和荒诞。作者自己都说;自己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是因为这样可以耽于幻想,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虚构人物场景的对话,以避免他所不喜欢的各种外界的生活的因素。
小说的男主人公查尔斯,是一位贵族的青年,对古生物和地质学颇有兴趣,他受达尔文的影响很深。在去见未婚妻的路上,偶然遇见了小说的女主人公萨拉,查尔斯被这样一位神秘的人所吸引。在短短的几次交往中,查尔斯发现萨拉是一位有着过人智慧的坚定的和意志的女人。查尔斯深深地被萨拉的魅力所诚服,毅然地摈弃了世俗的偏见,忠心于自己的内心,与未婚妻解除了婚约,与萨拉结合了。
小说的女主人公萨拉,是一位穿着打扮时髦的有故事的女人。在海边,全身一袭黑色,衣衫在风中漂拂,而人却纹丝不动,故意做出一些很神秘的行为,来制造出许多的假象,以掩盖真实的自己,来维持自我神秘的外在形象。在她的身上,也充满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她明明是一个处女,却谎说自己已委身于一个法国中尉。于是人们都在骂她放荡,称她为是“法国中尉的女人”,她却不以为然,安置若素,她的不顾一切的这一种不正常的行为是正常的吗?
我以为,作者是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创作影响,强调的是生存是荒谬的,生活是荒谬的。荒谬在萨拉的身上,尤其是表现为的行动理由和目的不明确的自我悖论,来彻底颠覆了作家们一统文本的传统观念。在小说中,当萨拉与查尔斯终于越过界限,肉体结合一体时,才发现萨拉分明还是一位处女,此前所激起的同情和扶弱的侠骨柔肠,顷刻之间就荡然无存了。他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撒谎,也不知道她选中自己的原因,这样的疑问一直到小说最后终了,也没有得到切实明确的解答。
我又以为,在小说中,萨拉很像是一位演员,她在自己营造的舞台上,尽情享受着表演所带来的快乐。她利用编造的故事和台词,博取最初以观众的身份出现的查尔斯的关注,从而将他一步步地带进自己的身边。她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主动将自己打扮成一个众人口中的荡妇,这个角色能够让她获得被攻击,被歧视的自虐的快感,以及由此而来的孤独所给予她的享受的感觉。当然,和查尔斯的透明,热烈,真诚来相比,萨拉的心是含混的,变幻的,难以捉摸的,甚至是有一些冷酷的。
所以我在想呀,人都有选择自己的自由,一个人的一生中,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而这一种选择,不是那一种终生不变的,恪守一个原则来砥砺自己的行为和道德的修养。它不遵循任何的规律,萨拉是神秘莫测的,是捉摸不定的,与同时代的女子大相径庭。也就能理解作者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在他的小说中宣扬人在一个荒诞的,丑恶的,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为了获取存在和自由而陷入的焦急不安,仿徨和痛苦,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在小说中表现得极为鲜明,极为生动。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时,一个结局是,查尔斯没有奔向萨拉,而是掉过身回到了未婚妻的身边,两人如期结婚生儿育女,直至寿佟正寝。另一个结局是,查尔斯毅然宣布解除未婚妻的婚约,受到了要挟,签下了不公平的协议。当他兴冲冲地返回伦敦准备迎娶萨拉时,却发现她已经走了。身败名裂的查尔斯开始四处寻找她,几年过去了,当他们再次相遇的时候,他们会团圆了吗?这就是作者把所谓的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这大概也就是作者想给读者们的是,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某些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包括一些道德认识受到了震撼的时候,正是以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作家们的努力,是让人们看到的社会的图卷和人类的前景吧。
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小说看完了,对小说的理解我是有偏差取义的,甚至是错误的,对作者的理解我也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误导的。好在作者自己都说;小说表达的是塑造的人物可能思也可能想的东西。作者所提示的是,人们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每一种存在的形态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可以理直气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