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的中考已经落下帷幕,中考语文试题从命题方向到命题形式都有了变化。唯有认清变化,找到变的根源,理顺变与不变的关系,方可决胜2021年中考。本文从近年高考、中考语文考情分析入手,析变化,明导向,转理念。以课标、教材、课堂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为学而教,确定具体备课策略,强调团队协作,求变践变,以达到精准备考之效果!
关键词:为学而教;精准备考;命题方向;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一、看变析变,明导向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高考改革上海、浙江试点经验,为后续启动改革的省份提供借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增加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个省份。推进“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更加突出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考改革的步伐也紧随其后。
2020年中招命题突出试题的能力立意及实现“三个转变”:从考记忆转向考思维,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从考知识转向考素养。
注重了特定情境下素养的考查,即考查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就是更加关注学科素养,考查语文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
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着力体现并考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学科素养,体现课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的要求。全卷兼顾记叙、说明、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全面考查理解、概括、分析、鉴赏、探究等关键能力,既关注整体感知理解,又关注局部品味鉴赏,引导学生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谋篇布局的梳理、语言文字的揣摩中解答相关试题。例如,记叙文阅读中:分条概括“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之处,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 ‘踏青’的快乐的”,分析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局部的写作思路,分析详略处理,从修辞角度赏析孟子散文的雄辩力量,分析重要诗句的作用等。
面对这样的变化,要有以变应变的具体备考策略。
二、以变应变,定策略
(一)研读课标,明确语文教育要求
温儒敏教授曾说:“只有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来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才能将这套教材落实到每个学生。”无论语文教材如何改变,其“心”——课标依旧不变,统编教材正像温儒敏所强调的,回归课标,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与训练。
1.认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把握其精神实质,站在振兴国家与民族复兴的高度,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素养,全面推进学科均衡发展。
2.教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以语文素养提升和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明确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学习,提升学生能力。
3.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将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上,将新的课程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将明确的课程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里,做一个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二)解析教材,建构语文课程体系
1.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编写意图与思想
中考变化方向在哪里?它就在落实统编教材上。中考考什么?怎么考?答案就在现行教材。中考的功能除了服务选拔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导向教学,因此,通过中考命题的变化引导广大师生关注统编教材的变化。认真在课堂教学中用统编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是教材编者、中考命题人的愿望,所以,要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编写意图与思想,是精准备考的舵手和指路明灯。
2.深入研读教材,建构语文课程体系
掌握并明晰暗含在教材中的编写体例与思想,无疑是找到了应对新中考变化的一个有效的复习思路与策略。但如果还停留在传统意义的单篇教学上等于“穿新鞋走老路”。英.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
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不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因此,教师需要有大语文观,在统揽六册教材基础上,构架教材体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有梯度地、系统地组织教学。如完成从单篇到多篇,再到课外阅读的教材整合;小说教学、回忆性散文等系列训练体系;指导学生绘制学习重点思维导图等。目的立足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在新授课、中考复习时,整合教材,构架知识体系,从面准确把握中招备考的方向。
(三)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只有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中才能将我们预设的美好愿景得以落实和实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课堂,只有在课堂中才能丰厚自己的教学底蕴,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立足课堂,凭借教材,精心设计,注重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时,要明确一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和独有教学价值,选取一到两个重点,着力突破。一堂课听、说、读、写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课文,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灵活设计。紧贴语言行走,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有例可学,有方可循,学有所得。我们要守正出新,将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落地课堂,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
(四)为学而教,全力实现精准备考
为学而教是相对于传统意义的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而言。为学而教是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真实学习而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尊重,因为学生发展是教学的全部理由和价值!
1.转变观念,以学定教
不要总是站在教师教的层面来审视教学,“有一种冷叫妈妈认为你冷;有一种会叫老师认为你会!”很好地反映出教学中为教而教的现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要学会换位思考。例如:教学设计时要思考:每个教学环节中需要学生做什么(如讲授时学生需要理解性倾听),要想让学生高效地做到需要提供什么环境和条件?讲授时要思考:学生有兴趣听吗?容易把握住其内在逻辑吗?容易认同和内化吗?可能会促进其哪些方面的思考?会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和误区呢? 提问时要思考:学生能准确把握问题含义吗?会有歧义吗?问题难度适切吗?学生需要多长时间思考?解答中会出现哪些困难?会出现多少种答案?每种答案我如何指导,才能启发学生?······
2.了解学情,分层落实
估算我们期望的班级均分,再此基础上测算班级后进生、中等生、优生应各自达到的成绩。
优等生成绩目标要求达到90%以上,因为他们学习动力强、自觉性高,可适度放手,但需要指明方向,提高要求,激发自我挑战意识,介绍学科学习的好方法,指导他们自我规划复习方案;中等生要求达到70—80%,他们成绩不稳定,处于摇摆之中。需要重点关注,指导方法、明确操作要求、步步监督;学困生成绩目标在60—70%即可,因为他们动力弱、信心弱、习惯差、自控差。对待这类学生特别关爱,把“感同身受,真诚相待”当作他们提高均分的“宝贝”,做到简化要求,趣味辅导,耐心帮助。
切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做到分层分步,精准辅导。
3.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结合中考梳理题型和知识点,查漏补缺,针对平时测试中的问题强化训练。要就学生答案的具体错误有针对性地、直观地、具体地一对一纠错,不能停留在教师自己分析,要引导学生分析答题思路。可以让学生将答案板书于黑板后作分析;或者让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自己先分析错误原因再来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用答疑的方式纠错。(学生一定要有纠错本。)
4.凝神聚力,决胜中招
雷锋同志有言:“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教研组要做好整体规划,越清晰越可操作越好。不同轮次的复习规划应是体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不是平面或板块拼接。不同轮次应有清晰具体的任务,后一轮次任务应基于前一轮次问题,轮次转换应基于科学的学情分析。所以教研组要统筹安排,上下一心,凝神聚力,团结协作方能决胜中招。
三、求变践变,抓落实
复习备考的有效性最终要在复习考试的结果中体现!学生才是复习备考的主体!学生素养的提升是复习备考的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教育旨在教真善美之语,写真生活之文,育真性情之人。教育的本质就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中找到真正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进而实现“要学我”的愿景!所以学生是幸福的,我们就是快乐的;学生是进步的,我们才是欣慰的;学生是优秀的,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大道至简,贵在坚持,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到行的距离,任何科学的方法、备考策略,不去落实、不去坚持都等于零。让我们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把看似简单的方法坚持好,就一定能够看到花开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高云芳.在阅读写作融合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天地,2018(28).
[2]初中语文课程标准[S]2011.
[3]文雅.鼎城中考.精准提分[G].2020(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