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毓秀红林写作营
探索备考新路径,扎实稳步培素养——学习后的一点儿思考

探索备考新路径,扎实稳步培素养——学习后的一点儿思考

作者: 婧语微涵 | 来源:发表于2021-10-29 21:07 被阅读0次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中招备考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双减背景下的高效备考,是每一个九年级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向课堂要质量必将是趋势。

          回望近几年的中招备考,无非是几个字,第一个是“赶”,赶课赶进度。尽管已在九年级奋战几年,但是每一年最大的感受莫过于此,总是苦恼于课追不上别人的进度,有时为了赶进度,甚至把留给学生专用阅读的那一节都用来讲课,结果造成都讲了,学生却并不能完全掌握。第二个是“杂”,知识点多,训练不成系统,本应分散在七八九三个年级的知识和能力养成一下子都涌到九年级来,一年的时间为了能覆盖大多数知识点,很多时候新课成了训练课,内涵丰蕴的经典文章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名家大家的美文都成了工具文,少了美感少了魅力少了深读涵咏,变得枯槁单调激不起心灵的浪花。缺少了朗读品味,这美该如何传承下去呢?!

          今天的学习中,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分享尤其关注,这一块儿应该是复习备考中投入颇大的一块儿,可是也是收效不佳的一块儿。孙老师结合自己的备考实际和考题变化趋势,提醒我们要慢下来不要急。要带着孩子们在文章里深潜,走进去,读进文字背后去。想到我自己的课堂,有时太急,读书的声音太少,学生沉浸文字的时间不足,总是急匆匆地想要得出我想要的答案,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过程,抢占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前两天和学生一起阅读《故乡》,对于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应该是“深耕细作”,领会要旨,传承精神。可是,一篇88段的小说,读下来至少需要10分钟,对于阅读速度远不达标的学生来说,15分钟才够,备课组计划三个课时完成,可是,两节课过去,我只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每节课课堂开始都要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然后再开始就行问题的讨论,以文化人,不读文从哪里汲取“化”的力量,即使要加强考点训练,即使要提高中考意识,也要在读通读顺读懂的前提下进行!抓住课堂深阅读,重思考过程,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而语文的素养也应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获得,课堂上,老师是学习的助力者,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去感受,去分析综合,去归纳总结,这一连串的动作就是思考,一旦着急,中间某个链条就会断裂,思维受限,必然是事倍功半。

          我时常困惑,对于这一年的备考,“快”真的有用吗,大家都研究试题,探究出题人的意图,挖掘五年十年的考题规律,期望从中得到一些可以事半功倍的依据,最大的教训莫过于去年“横空出世”的《出师表》和《渔家傲秋思》了,打了无数老师和考生一个措手不及。事实再次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求快,备考亦是如此。随着中考的改革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于思维品质和文化韵味的考查已然成为必然,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十几年的素养培育,汇聚在试题中,120分考得不是“分”,考的是“人”,考查学生数年生活学习的积累,考得是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考查的是老师是否真正领会题目变化背后的信息,是否能够同心协力汇聚智慧给学生以系统化的知识系统。几年来的备考,让我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是多么重要,三年不成系统,两年晃晃悠悠,一年紧张压力山大,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平衡,对于老师来说是更加繁重的备考任务和对于时间被压榨的恐惧,孩子们的压力大,老师的焦虑感也不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是成年累月的递增,对于知识的梳理和体系的构建同样如此,只有扎实稳步的推进,一日才有一日的收获。语文是一种美,只有在慢节奏中吸收涵咏才能在语文这一厚重的学科发现它原本的风景。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注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课堂必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只有更高效的课堂才能在增效的同时提质不加量,新的备考路径也需在实效上下功夫。做为新政策下的一线老师,我们应该思索,更应该去实践摸索,趟出一条新的路,和学生一起去收获新一阶段的知识,去体味新一阶段的教育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索备考新路径,扎实稳步培素养——学习后的一点儿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qi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