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并不会影响我们,我们的选择才会影响我们!
这是我最近在读的《中年之路》中的一段话,我分享给了儿子!
假期第四天,老公一大早就带甜心去南岗公园里骑车,我安心的在家陪儿子,儿子的情绪也不错,虽然经历了昨晚的“篮球事件” (篮球不是儿子擅长的运动,但是这种运动方式似乎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之间的社交货币,是他们的谈资,昨晚同学约着一起打球,因为儿子太菜了,所以并没有怎么参与,据说说好了打完球吃饭,但是儿子觉得实在是无聊就自己先回家了)不用说,孩子内心一定是沮丧的,我试图同理了儿子的感受,面对挫折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消极感受,做父母的除了深刻的理解孩子,其实能做的真的不多,成长就是这样,必然会伴随着挫折,甚至是痛苦,只有经历这些才会慢慢获得成长。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挫折都会带来成长,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思想和能力都不够成熟,面对挫折会迷茫,会不知所措,此时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耗费自己的能量去面对,哪怕什么都不做,即使是正确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事情,都需要耗能,需要学习,需要有成年人引导自己!
除了引导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获得足够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如果说孩子遇到挫折困难,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那么挫折就可能变成了一次次打击,成年人给到孩子的反馈如果是自己的投射(每个成年人内在都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当他们面对难题的时候,常常是下意识反应,被无意识锁控制的,所以他们做出的反应常常也是不成熟的防御机制,通常是投射了自己内在未成熟的小孩在处理问题方式)成年人大多选择说教、指责、抱怨等。
一旦成年人启动了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孩子便会承担双重压力,不仅要独自面对挫折和困难,还有拿出一部分精力来对抗来自父母的不成熟反馈,可谓是亚历山大,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却要承担无法承担的生命之重,这大概是如今青少年心理问题激增的原因之一。我不敢说,青少年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自于父母的不够支持,甚至是“捣乱”,但我感肯定,只要父母能凡事“反求诸己” ,话一些时间学习一次情绪管理,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来成长自己,而不是死盯着孩子的问题和过错,这个心理问题的数据一定会有所下降。
孩子本身是个生命体,有无线的潜能,之所以很多孩子没有绽放和活出自己本该有的灿烂的生命状态,完全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集体潜意识,不正常的价值观以及焦虑的父母,抑制了孩子的发展,导致孩子找不到意义,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发自本心,而是别人的要求,特别是父母的要求和期待,这样的生命状态正在一步步的远离自己的本心,渐渐的被社会潜意识所同化,小时候是是个麻木的孩子,长大后是个麻木的成年人,一辈子都活在巨大的社会惯性里,未曾和真正的自己有过对话和交流。
《中年之路》一书中提出,我们的前半生都活在投射里,活在他人的评价里,甚至很多人还一直被父母控制,即便隔着万水千山,也依然没有挣脱父母的枷锁。中年,我们要面临的挑战非常多,如果我们可以借由这些重重挑战和挫折,以此为契机,回归内在,将潜意识意识化,多问自己是谁?要去哪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再通过刻意练习慢慢实现从思维到行动上的改变,真正活出自己本该有的生命状态,找回自己,那中年就是一个机会。
但是如果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延续着前半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包括思维方式来应对各种挑战,那么毫无疑问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艰难。因为人到中年,即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丧失,他们会逐渐丧失健康,丧失朋友,丧失工作,孩子长大也渐渐远离,这些失去是必然会发生的,中年挑战,是个机会,还是个灾难,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我很庆幸和感恩,2018年遇见了樊登读书,这几年我活出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生命状态,未来我依然会继续努力生活和工作,好好爱自己,用满溢出来的爱好好爱我所爱之人。感恩所有遇见,祝福所有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