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寺巷说古今:
定慧寺巷长294米,宽约11米,它最大的特点是两寺夹一院的布局。两寺,指的是双塔寺与定慧寺;一院,就是夹于两寺之间的清代的贡院。
旧时,定慧寺巷为两巷,东头叫“双塔寺前”,西头叫“王判司巷”,也称“寿宁寺巷”。
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里,藏着唐代的寺庙、宋代的塔,巷东头还有南朝的桥,中间还有曾经的苏州贡院,苏公弄里藏着天下第一文豪的故事。千年古迹、千年风雅,静悄悄地隐藏在世俗的寻常街巷,看尽历史沧桑、数尽人间冷暖。
1、唐代的寺庙:
定慧寺和双塔寺最初同为“般若院”,由唐代咸通二年(861)州民盛楚建。
定慧寺原为般若院(今双塔寺)的子院“西院”。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分出自立,名定慧禅院。历代几毁几建,现存的定慧寺为同治三年重建的。
2、宋代的塔:
双塔位于定慧寺巷的双塔寺院内,宋雍熙年间(984-987)判司王文罕建造。
两塔外貌几乎完全一样,平面为正八边形,分为7层,东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正因为如此,双塔又叫“兄弟塔”,苏州人也有称之为“姑嫂塔”的。
像这样紧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在全国是惟一的。因为在这么近的距离之内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承重要求相当高,这显示着我国古代工匠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
双塔院中的宝贝,有宋代罗汉院正殿的遗址、宋代罗汉像和宋碑。
3、南朝的桥:
定慧寺巷东端的吴王桥于南朝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始建,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平江城坊考》记:“南朝王僧虔(426年—485年)以书法名,五代吴仁壁(约905年前后在世)以星历名。吴王两族尚矣,然未详所居何人。”
4、苏公弄的风雅和佳话:
南北向的苏公弄因苏轼而得名。
苏轼仕途坎坷,有人说,苏公的一生,不是在贬谪中,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1079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他与黄州定慧寺的海常禅师交好,经常住在寺内参禅论佛,海常禅师还专门为他在寺内建造了寓所,名为“啸轩”。
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任职杭州,经常往来于苏杭之间。听说苏州也有一座定慧寺,便欣然探访,与住持守钦禅师一见如故。守钦禅师也为他在寺内修造了居所,也命名为“啸轩”。此后苏东坡每到苏州,便在定慧寺啸轩落脚。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惠州,就再也没来过定慧寺。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便将定慧寺旁的弄堂叫做苏公弄。
苏东坡被贬惠州,定慧禅院守钦禅师派遣居士卓契仁前往惠州传书探望。卓契顺带着苏迈的家书、钦师所作的《拟寒山十颂》和虎丘达禅师的信札,徒行露宿、涉江度岭数千里,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到达惠州。
苏轼吟罢钦师所作的《拟寒山十颂》,作《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序》相唱和。
当卓契顺要返苏时,苏轼手书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赠卓契顺,并赋《送虎丘卓侍者》诗两首。卓契顺返程路经江西时特地去参观了陶渊明故居。感觉苏轼手书的《归去来辞》存放在这儿更为合适,便毅然将书法留在了陶渊明故居。
明代苏州郡守况钟重修定慧寺大殿和啸轩,特命定慧寺僧人赴江西陶渊明故居,将苏东坡书写的《归去来辞》原碑拓回。巡抚周忱欣然题跋,后复刻于定慧寺壁上。
5、清代的贡院:双塔西侧为晚清时的贡院,现为吴作人艺术馆。
苏州贡院创建于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最早设在吴县县治东南三皇庙基。明清时期,苏州贡院搬迁到了昆山县。咸丰十年(1860),贡院毁于太平军的兵火,同治三年(1864),江苏巡抚李鸿章将贡院迁至苏州双塔寺院之西。
1905年科举停办,贡院就此冷落,成为荒场,后建民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