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毓秀红林】||教无止境研无涯,红石榴籽满绽芳华——叶县红石榴课

【毓秀红林】||教无止境研无涯,红石榴籽满绽芳华——叶县红石榴课

作者: 毓秀红林 | 来源:发表于2022-12-27 18:30 被阅读0次
线上教研

语文人云端相约,课改联盟再次启航。这样的跨校教研不仅驱走了疫情的阴霾,还将“红石榴”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注入每一位老师心田。通过“管理互通、资源共享、教研一体”三大行动,本次活动实现了“校长引领、组长带动、校际联合,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天龚店学校、水寨中学、田庄中学、夏李中学倾心打造的这场线上教研呈现了诸多亮点:

一、领导重视,群策群力,全程服务

本次教研活动从红石榴课改联盟承办校再到分享交流教师都十分重视,并且得到了叶县教体育、教研室的大力指导,每一个细节,各级领导都很关心。各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主持会议,教研室瞿主任深入而精彩的讲话。各科教研员全程参与并与大家云端互动。足见策划的周密性、安排的严谨性,虽然窗外的能见度不足50米,但每一位参会老师内心是火热的,敞亮的,充满了激情。正是因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与会老师的积极参与,从而确保了本次线上教研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不仅仅是这样的大型教研活动,在刚刚结束的线上教研听课中,语文共听了14所学校的课,有十二所学校的一把手校长全程陪同、深入课堂,亲自总结,为老师们加油鼓劲、指点迷津。秦校长、曹校长的精彩总结我反复回味、学习,并在感动中为老师们暗暗加油。

二、教研氛围空前高涨,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

  参加本次“联校教研”活动的老师300多人,分会场惠及4各学科。我们语文学科共有92人参会。

我们感受到了主会场领导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更体会到了分会场浓郁的教研氛围。

红石榴课改联盟的成立这无疑是对各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更多的老师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

水寨乡中教研组长韩灵仙老师的分享不仅着眼教研组备课、上课的常规管理,还能从个别老师上网课的经验出发,以点带面促进教研组的整体发展。如李梦颖老师的“上下课铃声”“趣味表情包”“计时器”“抢答功能”创意设计,展示了新时代新教师的新智慧。

   韩老师分享结束后,研讨时大家各抒己见,自由发言踊跃积极,畅所欲言,可以说是一场学术的交流与观点的交锋。

龚店镇中教研组长宋艳玲老师的分享紧扣线上教学的难点突破,从学科组备课、教学反思、课堂重现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 

夏李乡中教研组长赵东丽老师从互相分享开启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和精神交流合二为一,谋划中前行,幸福中成长,听评课中梳理归纳一类文本的教学路径,聚焦评课议题,探寻习作课法宝,考试后精准的分析评价,在课标研读中新课程理念,引领新入职教师快速站稳讲台,增强语文团队的凝聚力与教学素养。他们用热爱和专业演绎了乡村中学语文的情怀和专注。这正是他们能跃居前列的真实写照。

田庄乡中语文人——腾跃主任,虽然不曾露面,但他用沉稳而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分享了田庄乡中语文人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备课组长负责制不仅体现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感,更是增强了语文组的凝聚力。

水寨乡中张丽媛老师是位年轻的老师,可以说是课改联盟带领下快速成长起来的教坛新秀。创意创新与心灵关爱、尊重平等催生了智慧与活力迸发的青春课堂。

龚店中学吴凤歌老师的分享借鉴点很多,发挥集体智慧,统一安排线上教学的具体细节,丰富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利用高效趣味的上课工具,细化听的要求,适当留白、及时提醒,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扩大学生阅读量,构建学习小组网络群,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可谓是丰富而有效。

参会的老师一定能也融入了这空前高涨的教研气氛中,有些教师很有学术头脑,很有思想,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专业素质在逐步提升,这样的教研氛围必将催生更多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学科教学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三、领雁教师脱颖而出,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由于经常参加活动,提高了教师们的综合素质,使得一些教师成长很快,脱颖而出。

  同时大家也在活动中发现了一些曾经默默无闻而在某方面有工作经验的教师。

  如张丽媛、王培力、史明珠、冯晓歌等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脱颖而出,我参加过在水寨举行的公开课活动,授课教师的课堂融注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展示精彩;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们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呈现了跨区域教研学习观摩的范本。

    通过联校教研活动,打破了校际壁垒,不仅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还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发挥各校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不仅让教师参与教研、投身教研,并且在浓郁的教研氛围中,大家能够享受教研!

、促进了良好工作作风在各校之间的传递

  如龚店中学的小组合作、水寨乡中的“我当小老师”,让与会老师们深为赞叹;田庄乡中的专业、独到的评课方法,夏李乡中一跃而起的语文团队,让老师们深感佩服,这样在交流中好的工作作风在各校之间传递。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开阔了年长教师的视野。 

参加完本次活动,我在收获中思索,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语文实践性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要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所以我们的老师都要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真实的教学情景。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能宏观地把握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

  新课标统编教材的使用给我们每一位语文人都提出了挑战,你还用老的方法拿课文教课文吗?怎样打破单篇教学,实现大单元教学,机智地整合教材,把课文当做例子,探寻解决语文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对于一个文本的解决,我们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素养。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生互动和谐,练习设计层次性明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这里我想引用瞿主任在主会场的讲话来强调下线上教学高效的秘诀。五大意识:任务意识,课前安排任务单;自主意识,学习的主体必须是学生;互动意识,面对屏幕如何突破;分享意识,分享即效率。创造机会,科学设置分享形式、让更过的学生分享学习的思考;评价意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作业的设计不要一刀切,全班同学完成同一作业,你用统一尺度衡量认知、思维和能力各异的同学,无疑是不科学的,建议大家学习水寨的分层设置和夏李乡中贺新老师的做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摘到桃子,让每个学生都量力而行后拥有收获的成就感。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力求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校情、学情。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田庄乡田亚丽老师的课后清关值得大家借鉴。

水寨乡中小组长助力语文教学、分层教学等都值得我们思考,引领我们有新的突破。我想在水寨乡中的少讲、多读、精炼,再加上分享、展示、评比、反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试想,如果你参加了学校活动,只是参加,没有后续的评比和表扬,不仅活动效果不好,下次再参加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总之,本次“红石榴课改联盟线上教研”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我们也从中真正感受到了校本教研的着力点应该是: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己。

新课程背景之下,如果我们的教学研究能够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真正做到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经验,然后再校际间,乃至全县进行展示交流,就一定能极大地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进而带动整个学科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教无止境研无涯,红石榴籽满绽芳华”,深深地祝福“红石榴课改联盟校”能乘着课改的强劲东风,成为我县教育的领飞群雁。

相关文章

  • 【毓秀红林】||教无止境研无涯,红石榴籽满绽芳华——叶县红石榴课

    语文人云端相约,课改联盟再次启航。这样的跨校教研不仅驱走了疫情的阴霾,还将“红石榴”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注入每一位老师...

  • 七律。石榴红

    七律。石榴红 文/英菽 陌上青青春影少,石榴悄绽院庭红。 含羞叶下纤纤雨,露怯花间暖暖风。 欲挽薄衫茶盏满,犹盈锦...

  • 满树石榴红

    多年前我种过一棵石榴盆景,这是一棵有故事的盆景。 那是我和她认识两年后的一天,我们受她二姨邀请去她家做客。她二姨家...

  • 石榴红

    她微笑地放下手机,乡亲们热情的招呼声还在耳边飘荡。十年了,她从未回过老家一次。尽管梦里无数次会回到那间老房子,站在...

  • 石榴红

    一个拳头能握住多少秘密 一份心事能浸红多少泪滴 春生夏长迈不出伤感秋季 颗颗晶莹写就的是我想你 若得你青睐将我轻轻...

  • 石榴红

    1、葱姜呛锅 2、放肉炒熟 3、放黄豆、料酒少许、酱油少许 4、放雪菜进去翻炒,然后加点热水 5、放盐、鸡精、白糖一点点

  • 石榴红

    病床上,女儿忙着吃石榴。 小小的手,极耐心地,一颗颗,将石榴粒抠出来,不见她急,只低头在那里,拙拙地重复,如凿壁取...

  • 石榴红

    九月石榴红,树上挂灯笼。 里面藏玉果,鲜艳如似火。

  • 石榴红

    鸠鸣预雨对晴空,雨点初来问雨濛;正笑门前小草绿,偏偏又见石榴红。

  • 石榴红

    花红果红里外红,颗颗粒粒藏其中。君若问我免贵姓,石字当头榴尊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毓秀红林】||教无止境研无涯,红石榴籽满绽芳华——叶县红石榴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fa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