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读至今日,已有一年半,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半。读研是一件听起来就很痛苦的事情,你若想要认认真真的读下来这个学位,是要花费很大心血的,尤其对于一个更喜欢走遍天涯海角的伪学霸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所以我每隔三天都要哀嚎:“我想退学,我不读了”,“写论文的心情简直如同上坟”,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是真心的,然而,嚎完依然努力的吸取每个老师有益的思想,依然认真的完成每篇论文,这也是真心的。
本科四年我选择了到处旅游而非沉下心学习,大概算是对青春肆意妄为,大肆挥霍的一种无意识的解读。研究生三年选择了边工作边上学的模式,也就是每天等大家结束工作后,我的一天才开始。写论文,翻译文献,写作业都是下班后的任务,朋友给我发信息:“你是要把自己逼死吗?”我说:“打死我都不读博了,不然要在祖国建设的道路上殉职了。”上班时,很多大四来实习的学弟学妹都会问一句:“学姐,你说要不要考研?”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想走什么样的路,是单纯为了与社会妥协拿到文凭,还是想要重新整理自己,鼓起勇气再给自己一次不一样的选择机会。
硕士的毕业论文大概算是研究生期间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学校规定读研的第二年开题,用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这篇毕业论文。一些在其他学校的朋友一直说我们开题太早,其实准备起来才发现一年半已是紧张,所以若想要在毕业给自己一个完美的结束,大概你刚开始读研时,就应该开始思考自己的论文题目了。
选题
选题的迷茫莫过于你站在人生路的分叉口般迷茫。国外的学术氛围是很欢乐的,导师曾经说,有些研究中东史的人着迷于从研究骆驼入手,就跑去沙漠里跟骆驼生活在一起,写成了论文拿到国际发表。但是国内的学术体制是不允许的,因为没有研究价值,而那些有价值的题目却又是前人研究过无数次的,于是就没有了创新。很多社会人羡慕做学术的人,觉得学术的环境是自由的,他们不知道的是,学术也是功利的,它需要你不得不低下头。当你找到一个在兴趣范围内有意义的选题时,你会发现材料不足,而材料充足的选题,要么不在你的兴趣范围内,要么你的知识无法掌控它。所以,选题如同选择,有意义,有兴趣,还要有内容,于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总要学会跟现实做一点妥协,当然,有些人在学术中也会固执己见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一直研究下去,但是,前提是他们也在一直扩充着自己的能力,这是最重要也是最不可忽视的事实。
材料
材料是填充一个论文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材料的收集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在写到一半的时候往往开始焦虑,已经没有可以拿来用的材料,或者这一个部分的内容找不到相应的材料。材料的收集是一个过程,若是具体到时间,那当然是越长越好,这样才会保证搜集的数量,如若时间再久一点,还能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挑选出一定的质量。材料不是摆在那里就能搜索到的,有时候看一本看似不相关的书籍,却恰好有一句值得拿来论述,但是这里一句那里一句,时间久了,想要运用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出自哪里,所以还要耗费心血的记下内容与出处。有时论文写到一半,发现论文的几块重要内容材料稀缺,你又不得不前功尽弃重新换题,好似走到尽头才发现这是一个死胡同般的无奈。我常对自己说,你若想要得到百分之百的回报,你一定要做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其中的一百是到达成功取得的成就,而其中的另一个一百是留给自己走错路和修正的时间。
老师
写论文的过程中一定会跟很多老师交流,有指导老师也有答辩老师。老师,是在论文创作中一个比较客观的辅助。遇到一个好的导师,会让你发挥自己最大的创作才能,因为他可以在掌控你行文过程的同时给予你最恰到好处的提点,带有启发性以及灵活性的使你完成一篇有自己思想的文章。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你也总会遇到一些水平不怎么高的老师,就像学校总会有一两个捧着课本从头读到尾,对学生的提问无法回答的老师。遇到这些老师时,你大概会常常讶异于从他们口中问出的问题,比如我有写一篇关于土耳其妇女问题的论文,有位老师问我:“你知道土耳其有多少妇女吗,你就写这个问题。”曾经我不太会理睬这些老师提出的问题,觉得荒谬,但现在我开始重视这些老师的问题。因为答辩时你偶尔也会碰到这样的老师,他们会问出同样的问题,那么,何不早一点让他们多挑出一些毛病,来做出更好的对答。客观事物是无法改变的,是需要一点运气在其中的,如果运气总是不太好,那就多一点准备,多一份信心来应对未知。
写一篇硕士论文,相比其他事情来说,其实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恰好就是这样又那样的小事逐渐的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和经历。
努力的做好一件事,不注重它给我们带来什么,而是思考从中学会了什么,大概就是这篇硕士论文教会我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