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常常说这两句话:一句是“道理我都懂,只是懒”;另外一句是“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我都懂
这听起来很让人沮丧,懂了这么多道理,结果没什么卵用,该懒还是懒,提升不了行动力,自然也就改变不了人生的现状。
其实,我们所谓的道理都懂,是不是真的懂?如果明明不懂却以为懂了,最终却怪罪于道理没用,这就是自己的不是了。
判断某个道理是不是真懂,就是自己有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不去践行的原因要么是自己并没有真懂,要么是自己并不认为它一定能指向某个自己想要的结果,要么是它带来的结果并不足够吸引自己。
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
你认为自己懒吗?
是的。认为自己懒,说明自己认为自己能变得更好却不愿意变得更好,其实就是不愿意付出过多的成本。
明确认识到自己懒却不愿意变得“不那么懒”,证明我们自己对于如何正确的认知模糊不清,并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能否带来更好的结果。所以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
前几天在外面吃饭,听到了一位宝妈和熟人聊天,她说自己的孩子就是太懒了,其实他挺聪明的,老师都夸他聪明,就是没有自制力学习。但是,自制力不足的本质不也是认知不足吗?因为认不清学习有什么用,或者看不到学习成绩跟未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之间的强关联性,或根本不认为它们之间有强关联性,因此才会选择不用功。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告别懒惰
当我们说一件事在我们心里确实很重要,但就是不愿意动手去做,一直改变这种状况又无从改变时,其实症结就在这里,我们对这件事的认知有误,它可能并没有我们心目中想象的那么重要。
比如,我今天是想要带孩子出去玩的,但给自己找个今天太阳太毒、不适合玩的借口,就没有去。但是,买菜做饭,哪怕太阳毒辣,我也会去……
因此,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是否表现为行为上的懒惰,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而当你正确认识到该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结果以后,则取决于这个经综合考量后的分数在你心目中的优先级。
优先级是个主观认定,有些人的阀值很低,有些人的阀值很高。对于他人来说,可能60分的事情值得他拼尽全力,但对于我来说,90分的事情才值的我挪一挪屁股。针对阀值较高的人,比如我,如果想尽量能在动力还欠缺一点的事情上坚持下去,有一下四个建议。
学会分解任务
如果整个任务的完成期限较长、难度较大,那么分解就是一个必选项,否则就很容易失去做下去的动力。
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你可以想想比如没有完成任务的直接后果就是你影响了业绩,可以大脑中加工成:影响了业绩,下个月就没有奖金了,没有奖金生活质量下降,会影响婚姻生活,孩子受折磨,继续影响下个月的业绩,最后再想下去……你就会有动力将任务完成。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要切实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将单一任务的专注时间延长,就是“要玩使劲儿玩,做事就好好做事”。将时间尽量分配给玩乐,保持娱乐时间与专注时间的分离,培养起界限感,然后通过得寸进尺,慢慢将玩乐时间缩减。
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一项任务经分解之后,本身的成就感如果无法给予继续下去的刺激,就需要强行加之以边际效应递减较慢的刺激,并将此刺激在其余奖励中剔除,使这个唯一性的外加刺激同任务绑定。如此,当自己想获得这个特定刺激时,就只有完成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