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1]。”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2],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绘事后素:先有白底,后用色彩绘画。绘,画。素,白底。
[2]起予者商也:启发我思想的是商呀!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小孔子44岁。
明·张居正:“按此章之旨,与前章林放问礼之意,大略相同。林放求礼之本,而子夏以礼为后,皆有反本尚质,挽回世道之意。故孔子于林放则以大哉称之,于子夏则以启予许之,此又圣贤未发之旨也。学者宜致思焉。”
【译文】
子夏问道:“《诗经·卫风·硕人》篇中说‘轻盈的笑脸带着酒窝,笑得多美呀。美丽的大眼睛黑白分明露着妩媚,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花纹。’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画先有白底,后用色彩绘画。”子夏说:“那么礼是在仁德之后才产生的吧?”孔子说:“能启发我思想的人就是你子夏了,现在我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了。”
【解读】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描绘女子漂亮外貌的诗句,孔子告诉子夏人应该先有内心纯洁的修养,才会有真正的美丽外表。也就是说真正的美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美。子夏不愧为孔子的爱徒,他能深思熟虑,由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美,很快联想到了“仁”与“礼”的先后和内外的关系。凡事先后有序,有本有末。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征[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征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1]杞(qǐ):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征: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即“贤”,指通晓历史的贤才。
宋·朱熹:“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明·张居正:“盖孔子当时,欲斟酌三代之礼,以立万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为是叹息之词如此。然三纲五常古今不易,所损所益,百世可知,则二代之礼又不以杞宋无征而遂泯也。有仪礼制度之责者,宜究心焉。”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宋国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这是因为杞国、宋国的文献不足啊!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引用作证明了。”
【解读】
制度文化的研究考证是建立在翔实的史料之上的,如果史料典籍对当时的文化制度、社会风貌没有记载,或者记载得很粗陋,那么我们就很难真正考证历史的真相。对于典籍记载不详的内容,我们只能求证于民间流传的野史故事,但是流传过程中的演绎与变化导致很多史实异化,给人面目皆非的感觉,这样很多事情仍然无从考证,留给世人的也就只剩悬念了。所以,文献的翔实周全对后人了解历史特别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