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课文教

用课文教

作者: 一身书生气 | 来源:发表于2022-08-12 06:14 被阅读0次

        文体不同,解读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诗歌的想像与联想,议论文、说明文理性的逻辑思维,小说重故事,散文重情感,把握不同文体的课程价值,“触类旁通”,这是把握文本解读的关键。

        “举三反一”,是丰富儿童的语文经验,生长为个体的语文知识,是儿童学习语文的基本逻辑;“触类旁通”,是闻一知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运用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例子是起点,沿着例子读开去,写开去,开展读写拓展,逐步形成语文能力,超越例子,“熟能生巧”,才是我们的终点。

    对准这一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只有从课文中跳出来,整合单元,议题统整,单篇教学就被赋予特殊的语文学习意义,核心素养就在这一个个独立又有联系的课堂教学中逐步积淀。

          参透“这一篇”,方法有:(1)由表及里,探究藏在文本背后作者的真实意图;(2)由意及言,破解遣词造句的方法,谋篇布局的策略,领会语言运用的规律;(3)由文及人,让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探寻课文背后大写的“人”。

        从对准“这一类”,到参透“这一篇”,为了上好“这一课”。把握“三个点”:确定起点(已有经验),设定终点(核心素养),咬定关键点(逾越障碍)。上好“这一课”,让每一课学生都有所变化,遇见成长的自己。

        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共同面临的难点。每一文种,对学生都是不同的阅读体验。在实践探索中,专家为我们开辟一条捷径。长文短教,难文易教,群文类教,例文慢教,根据不同的文种,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和阅读策略的精进。

          如通过长文的猜读、回读、缓读、标读、议读,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难文的资料链接和问题支架设置,层层剥离,逐层深入;群文的把握内核,读得多,学得透,用得活;指向阅读与写作的例文,读得透,用得熟。

        这样,在教学实践中,难点突破,就有了路径。

        “用课文教”,怎么用,怎么教,才能发挥课程育人的最大价值,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懈追求的探索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课文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kx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