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01396/1aeb51dc15e8a8e7.jpg)
生在中国,尤其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细小的人,在庞大的国,迷失。
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土上,中国的山川河流次第分布,中国的政治模式和地理环境以及庞大的人口,使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已经突破14亿,还有大量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从清末到建国前夕,中国人口大约在5亿左右,占到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以说,中国近代以来,能够不停革命,最后克成建国大业,完成民族与民主的初步革命,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这庞大的人口结构。从出生、入学、高考、就业、到每年春运时的最大规模人类迁徙,你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这个14亿人口的国家,那种巨轮入海般的庞大体积与能量。充足的国民人口,使中国有足够的资本,敢于对抗一切势力。孙中山初创共和,毛泽东再造共和,均借重了当时的人口优势。抗美援朝的胜利,亦得益于中国人口结构,所以敢于打死仗,前赴后继,勇士不绝,死人如麻,在所不惜,连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亦不得不折腰,不敢与中国比拼人口消耗。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靠中国庞大而稠密的劳动人口,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前进动力。生长在中国,从我们一出生就注定,每一个“我”只是国家的十四亿分之一,十四亿分之一的“我”,相比日益强大的中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层级国家,只是层级划分的方式,历朝历代在不断变异而已。论资排辈,按部就班,这是由等级分明的共生体系,建构而成的一个庞大国度。就如一个盛大绚烂的春天由无数的花草树木构成,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细小到可怜的野花,出现在无垠原野的无边春草中,星星点点散落着,叫不出名字。至于那些长得稍具规模的树木,大多种在修饬整齐的花园里,挨挤列队,像DNA链一个嵌衔一个,没有一棵树木可以脱离这庞大春天的运转秩序。生在中国这样一个群体社会,谁能跳出庞大而深厚的共生体系呢?任何不被融入者,都是异已者,都是被放逐者或自我放逐者。即使今天,已不是过去的中国农村,不是李家屯、就是王家庄,同姓同族万代同居一村,但在亿万社会齿轮的运转中,依然是隐性或显性的夫妻店,父子厂,族亲会,师徒帮,宗族制,派系党,近亲繁殖,四世同堂,族人掌权,门生如网,外甥打水舅舅喝,弟子晋职师父帮。在中国,人际关系、组织架构,那么错综,那么复杂,千沟万壑,层峦叠嶂,一个细小的你,在这庞大的人际谱系里,迷失。
说起来,任何文明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生命周期不免有高潮也有低谷,有盛放也有凋零,所以,每一种文明的灭亡都是正常的,不灭亡才是偶然的。灭亡有多种等级。土地的失去、庙宇的毁坏,还不是最高等级的灭亡。最高等级的灭亡是记忆的消失,而记忆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灭亡。但是,中华文明是特例中的特例。人类最早的四大古文明中只有它没有中断,不仅遗迹处处,而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记忆系统,连很多琐碎的细节也在被后代长时间折腾来、折腾去。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曾大声疾呼要“踏倒在地”的“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视传九教,秘制膏丹”,又何曾在中国大地上消逝其背影?在中国,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那么错综,那么复杂,千沟万壑,层峦叠嶂,一个细小的你,在这庞大的记忆系统里,迷失。
庞大的国衬托出个人的细小。一个是要多强大有多强大的社会,另一个是渺小的孤零零的个体自己。在今天,衡量年轻人的标准无比庞大又无比简洁:增长、增长,向上、向上。没有别的出路,必须这么做。赚更多的钱、做更大的事、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社会压力无处不在,有时候好像温情脉脉,在某些瞬间,又从四面八方涌来。市场不断扩张、商品不停量产,房子不停拆建,一座座崛起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巨大无比,互联网上的信息总量以匪夷所思的增速不断膨胀,每个年轻人的肩膀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人人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
每一个人,就他自己来说,在中国社会这个无边无际的时空系统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或者说,一个人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得明明白日,不受庞大的历史潮流所裹挟,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他的人生支点或起点?
细小的人,在庞大的国,迷失。
有些细小的人,知道他和那个庞大东西绝非一体。有些细小的人,像一颗无法滚出的眼泪,只把答案默写在自己的手心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