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开篇之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论三国风云史

开篇之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论三国风云史

作者: 张艺明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00:54 被阅读22次
开篇之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论三国风云史

三国迷,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应当也是不小的一个群体。从易中天《品三国》到各种版本的演义、电影,很多人都对东汉末年那段群雄并起的乱世故事神往不已,津津乐道之情溢于言表。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笔者认为如果想看透三国这段历史,必须“跳出三国看三国”,从思想的深处着墨立论,方能拨云见日。本文将首次从三个后人较少讨论的维度,对千百年前那段风云际会的硝烟岁月进行试评,以飨读者。

1、 神坛高筑,名不副实​

开篇之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论三国风云史

凡看过《三国演义》者,无论看的是书还是电视剧,都会对赤壁大战念念不忘。诚然,千百年前那场大战,改写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人类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集中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因“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情节将诸葛亮推向了神鬼莫测的智圣高度。

但笔者曾有疑问:孔明先生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如此善卜会算之人为何终其一生未能遂其大志,难道他出山之前不给自己卜上一卦吗?

结合《三国志》及后人作的各个“注”来看,虽然今人已经知道,赤壁那场大战在正史中主要是周瑜的功劳,“三气周瑜”的桥段更是子虚乌有,罗贯中张冠李戴只因那“扬刘”的心向,但诸葛亮确实智计过人。诸葛亮在草庐之中决定选刘备做主,以其出山后极其谨慎的做人风格来看,他不可能出山前没有卜问过自己如此重大的抉择是否正确。但不可否认的是,纵然历史亦真亦幻,孔明先生匡扶大汉的志向不会假,不甘沉寂渴望建功的壮志不会假,鞠躬尽瘁忠烈一生的高洁不会假。

二、乱世自保,焉能过之?

开篇之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论三国风云史

今人可能只知道赤壁那“一战功成万骨枯”的硝烟袅袅,但今人不知道的是,赤壁大战其实本可以避免。这就引出了一场关于谋士的深思。

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从战略上看主要是郭嘉的功劳。他的《十胜十败论》被毛主席奉为做战略分析的圭臬,其战略价值丝毫不逊于著名的《隆中对》。主席在抗战极其困难时期写就的《论持久战》中很多精辟的分析与郭奉孝的《十胜十败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叹天妒英才,一代名士盛年早夭,后人才有“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感慨。曹操赤壁伐吴无功,战前有人劝止;其子丕即帝位再伐仍无功,战前仍有人劝止,这个人就是贾诩。

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推行算起,儒学对士大夫一族的“洗脑”便绵延不绝,华夏史官也概莫能外,像《史记》那种容杂着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怀不断发出“太史公曰”大评的凤毛麟角。纵览中华历史,其实史官们虽然很多时候难以直抒胸臆,但着墨与措辞早已暗含褒贬。

终贾诩一生,其算无遗策,是乱世中屈指可数得以善终的谋士,但在史官看来,贾诩缺少大胸襟,出谋多为自保,且不计后果,常会因计涂炭百姓,故谓其“毒士”。笔者对此不置可否,仅谈三点拙见:

其一,汉贼之论不足信。刘备与孙权每次讨伐曹操时,总会说些汉贼之论。但若单论谋士的质量,孙刘劣势明显。程昱、荀彧、荀攸、郭嘉......如此多的人中英才先后辅佐曹操,出的计谋能灭百万兵,难道他们不毒吗?难道他们从未听过汉贼论吗?为何要丢掉士大夫骨气,屈身事贼?须知曹操是从讨伐董卓兴起的,他终其一生未僭越称帝,对大汉已属仁义,何况单单称魏王就逼死了王佐之才的荀彧,而刘备称王时刘家哪位谋士自尽了?

其二,正统史观褒贬自现。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两段是史官们不愿提及的,一段是五胡乱华,一段是元史。笔者认为正统史观基本上就是汉族史观。这绝不是单纯的排斥,而是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的,限于篇幅此处不论。笔者认为贾诩所以得到史官们评价不高,与其在董卓灭亡后献计致使西凉军官屠戮长安城有很大关系,这即便考虑乱世的特殊性也为史官所不容。

其三,人主好忌,自保无过。“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儒学的大意从不是消极避世,从来都是入世而不是出世。生逢乱世,但是金子总会闪光。贾诩大才,纵其一生不论所事何主,人主多忌之。这里,人主要是强,那就是猜忌;人主要是弱,其实也是忌惮。贾诩寿终77岁,在今世就如同百岁,何其难也?

三、晋亡之乱,仲达之过?

开篇之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论三国风云史

很多看了三国历史的人,都对司马家族嗤之以鼻。从表面上看,司马后人制造了八王之乱,进而酿成“五胡乱华”,中国进入了长达300年之久的混乱时期。这与司马懿晚年疏于对族人教化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纵览中华2000多年封建历史,晋是唯一一个由士大夫族掌权的朝代,而且还是代魏的士大夫。曹氏后人的孱弱,以及司马仲达在魏朝士族中的声望,让其发动的“高平陵之变”功成事就。从起事的时点来看毫无破绽,堪称司马懿隐忍一生后的高光时刻,绝不仅仅是曹氏草包出城之机,而是料定事成之后司马家无虞才能下手。但是,尽管三分归晋是历史大势,但以晋代魏并不合乎历史规律。

往前看,秦朝自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到嬴政时一统天下。虽然始皇帝德才配位,但大秦帝国是薪火相传的结果,其并不懂得创业艰辛,更难得守业真谛,终致偌大家业,二世而亡;刘邦出身微贱,以弱胜强,功成后休养生息,促文景之大治。

往后看,在大一统时期,隋、唐、宋、元、清的开国者武将居多,唯有明帝朱元璋出身卑微。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如果是靠传下来的,往往难久长。而士大夫族僭越的,更未有之。晋开国时即坐享其成,未操兵戈就理国家,难免会埋下隐患。

因此,笔者认为,不应把五胡乱华之罪全部扣在司马懿身上。历史局中的人物,终究难免其局限性。司马懿做出了对其家族而言最好的决策,却贻害了中华民族数百年,事情本身是值得反思的。但是曹家后人羸弱,如盲目忠君不代魏,那么最终被屠戮的很可能就是司马后人。八王之乱没有了,但五胡乱华谁敢保证不会再次出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篇之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论三国风云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mr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