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粗俗翰林

粗俗翰林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1-12-26 00:00 被阅读0次

    第二十三节

    粗俗翰林

    李鸿章的抱负随着人生的逐渐改变而不断更新,但他始终保持不变的是对下属的“信任”。这份“信任”,是驱使下属为他卖命最有力的武器。追随老师曾国藩数年,聪慧绝伦的李鸿章深切体会到要想在乱世中早日实现个人理想,只有牢牢抓住对将领的控制权。

    淮军初创,李鸿章依靠程学启为其主力,再以厚利组建“常胜军”,迅速打开加官进爵之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围攻“天京”,想要回程学启,李鸿章坚拒不允;淮扬水师黄翼升,也是曾国藩借调给李鸿章助攻苏州。曾国藩准备调黄翼升攻打周家口,前后与李鸿章函商13次之多,都被李鸿章拒绝。最后曾国藩实在没有办法,以向朝廷参办相威胁,李鸿章竟然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搪塞抵制老师。

    等到“天京攻陷”,湘军大裁剪,朝廷命曾国藩督军剿捻之时,两江总督李鸿章调拨淮军给老师曾国藩,暗中却紧抓军权不放。

    “目下淮勇各军既归敝处统辖,则阁下当一切付之不管,凡向尊处私有请求,批令概由敝处核夺,则号令一而驱使较灵。……以后鄙人于淮军,除遣撤营头必须先商左右外,其余或进或止,或分或合,或保或参,或添勇,或休息假归,皆敝处径自主持,如有不妥,请阁下密函见告。”对淮军调动不灵的曾国藩,只好给弟子李鸿章写密信“商量”指挥军队的事。心知肚明的李鸿章接信后,故作姿态,给淮军将领潘鼎新写信教训:“湘军将帅,藐视一切淮部。如后生小子亦思与先辈争雄,唯有决数死战稍张门户。”其实李鸿章不会缩回暗制淮军的手,仅仅只是形式上有所收敛而已。因为他深知“有军才有权”。

    处理天津教案李鸿章对自己与洋人打交道的本事颇为自得,所以当乃师曾国藩对“天津教案”颇感棘手时,他几次去信建议,与洋人打交道要“参用痞子手段,不宜轻以一死塞责”。“鸿章前云痞子手段,我于尽情尽礼后,若再以无理相干,只有一拼而已”。

    翰林出身,饱读诗书的李鸿章,深谙“痞子交际”,在对待老师时毕恭毕敬,但在与下属说话时常常言语粗鲁。在每次给下属安排好任务后,他都会用安徽方言骂一句粗话。这是李鸿章深知与手下那些读书不多的人打交道,最好模仿他们的性格,让他们以为自己与他们是一类人。于是,在李鸿章手下谋事的人,竟然以是否挨骂来衡量李对他们的重视与否。

    李鸿章的“粗俗”,甚至与洋人打交道时表现出来的流里流气,看似是欠缺理数的“莽夫”,实则是大智若愚。在晚清这间千疮百孔的“破屋”里,只有随时与人“将心比己”,才有可能与人相处无间。只不过李鸿章把自己的真实感情隐藏起来,使用另外一面所谓的“诚”来换取他人的“真”。即使在与老师曾国藩商量回调程(学启)、黄(翼升)等将领时,虽然是言语恭敬,不像左宗棠、沈葆桢对曾国藩那样直接强横,但态度依然同样强硬。

    在同时代的人中,其实有很多人都具备不同的才干,也具有追求成功的理念,但由于他们的环境际遇不同而作罢。李鸿章曾经先后在京城受潘世恩、翁心存、曾国藩等的影响,后又追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耳濡目染,见多识广,再加之本身具备的淮南才子的骄矜聪慧,所以做事极具心计。能够让利益向自己倾斜,而有能力平衡人际关系,这就是李鸿章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更是他在驰骋疆场、运筹官场、布局洋务时得心应手的动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粗俗翰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lk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