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久前,老师发来消息说儿子在学校差点打了女同学,被老师及时发现并制止了。看到这条消息,我很惊讶和害怕,因为我马上联想到暴力,不合群等等不好的一面。首先想到的告诉老公,儿子出现了打人的不好习惯(此时我给孩子强行贴标签) ,然后我们开始讨论他在家有哪些类似的表现,然后到家要如何教育他等等。并请老师帮忙多关注他,如有类似情况,及时制止。(此时我真的给我儿子贴了个大标签,有暴力倾向)。
晚上到家,问他今天在学校有没有打同学的事情,他开始描述事情的经过和矛盾点,最后他说只是轻轻地碰了同学,没有打他。我说:”谢妈妈看到并批评你了,你哭没哭?”他说:”哭了!”,我问:”有没有跟同学道歉。”,他说:”道歉了。”我说你下次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走开,不跟她玩了,或者可以大声说,我生气了,但是不能动手。他说:”好,我现在情绪已经好了,不会动手了。”这件事过后,因为工作忙,我一直没有跟老师沟通过,估计后续没有此类事情发生吧。
2
其实还有一件事情,也可能促使他以动手发泄情绪:过年回老家,儿子的堂弟爱打架,儿子被他打的脸上好多伤,我看了很是心疼,然后我以不能吃亏为借口,告诉儿子,要打回去,他开始还手,他开始懂得新的情绪发泄方式:动手。我想这也是我教育错误的结果。
3
今天看了海文颖的《接纳力》,我需要反思自己,感觉对不起他,虽然没有在他面前表现出来,但是我为我可怕的内在羞耻。下面是她的话:
孩子体验过拒绝别人,便习得了如何保有自我的领地;孩子体验过被拒绝的滋味,则习得了坚韧。孩子打过人,可以习得如何道歉;孩子被打过,可以习得同理心。
4
打和被打,都是他成长的一部分,他需要体验到友情的多变性,体验人际交往的苦与乐,我可以默默地关注他,让他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5
当我们为人父母者拥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光明,也能够看到黑暗,并能无差别地发现其中的美好,这时候我们用心给予孩子一份温暖的托举,孩子便可以安心地在体验汲取成长的营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