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写作这几年,我接触过的一些家长会经常跟我说,娴老师你能不能带带我家孩子看书学习,没有老师引导,他根本推不动的。
我还听过这样的:
“我家的崽一写作业,喝水,上厕所次数比她写出来的字还要多。”
“让他去写个作业,拿本书出来看而已搞的像我要他的命似的。”
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爱学习、会学习的。
想要养出自觉、主动学习的孩子,不能单纯地依赖学校和老师,孩子从学校和老师那里,主要只是获取知识。
而更多的对孩子学习影响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好习惯、端正的心态、浓厚的兴趣等,还是得靠家长,靠家庭氛围。
01
父母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地铁上一对母子,妈妈正在看书,而怀里的孩子,也拿着一本小小的书认真阅读。
画面十分美好。
小孩被妈妈搂在怀中,虽然被书本遮住了脸庞,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专注,令人感叹不已。
(图片)
很多时候,父母使尽浑身解数管教孩子,为孩子某些方面的顽皮捣蛋而头疼不已,殊不知,孩子的言行,其实全是模仿父母而来。
有的家长,回家之后就尽量不看手机,陪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讲故事,或者看自己喜欢的书;
有的家长,在家里不是玩手机游戏、刷短视频,就是追剧、打牌。
试问哪种家长,更有可能养出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
所以说,希望孩子学习好,家长也不能光从孩子身上下功夫,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
2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内驱力
许多家长苦恼于孩子学习不认真,注意力差,成绩总也上不去。
你找天观察学习不认真的孩子一天做的事,是不是上学不专心听讲,下课电视、手机、游戏机。
而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孩子,桌子上作业完成一项打一个勾,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休息娱乐时间······
孩子学习自觉主动的关键,就在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分是日复一日的努力积累出来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逐渐内化为稳定持久的学习能力,如专注力、计划性、条理性、细心认真的品质。
我接触过的一个职场母亲,虽然上班辛苦,但是晚上对孩子沟通,听听孩子一天学的东西,会陪孩子写作业,引导孩子预习、复习,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
这个小孩不管是成绩还日常行为规范,都是经常收到他人称赞的。
三年级以前是孩子学习路上很关键的时间,这是孩子在学习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未来会轻松不少。
比如:
合理规划学习和玩乐时间;
让孩子学会专心在一段时间学习;
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懂得预习复习;整理错题集;坚持课外阅读......
这些习惯和细节,才是“盯”孩子学习的关键。
03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前阵子我听到一件事,我同事附近小区有个上当地最好初中学校的小孩竟然跳楼自杀了,原因是期中考试排名没有进前五。
这个理由让好多当了父母都要沉默了。
这也反映出现家长教育的一个误区:太把孩子的成绩当回事,过分关注成绩。
有点家长因为孩子一个普通考试成绩情绪就波动很大,考得哈就笑脸相迎,考不好还要棍棒相迫,甚至还会拿同班同学,亲戚家的小孩去各种对比。
考试成绩只是对孩子一个学习阶段的查漏补缺,不应该成为学习的目的,也不能因此证明一个孩子的优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长处。
家长需要通过自己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不管考得好与坏,重要的是看到成绩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问题,得到进步,而不是简单地“唯成绩论”。
对孩子说——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学习只为使自己有所触动。
最后:
在学习上,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推动孩子学习的底层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生活。
在生活的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热情。
只有发自内心对学习、对知识有渴望、有兴趣,才会激发出孩子最大的潜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