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禁让我想起几个月之前在郑州发生的惨案。同样是一名年轻女性,同样使用的是嘀嘀打车上的顺风车业务,同样是被人奸杀。不同的是,这次的事件发生于下午。光天化日之下这种耸人听闻的事情发生,也难怪大众将怒火宣泄于滴滴上。
这不是顺风车上发生的一两起惨案,类似于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三十余起,这还不算部分女性受到骚扰后不敢报警的实例。由此可见,顺风车的漏洞之明显。
我们认为的顺风车,是私家车车主在通过了滴滴平台的审核,选择与自己行车路线相接近的有需求的乘客,提供搭车机会,并且收取一定的费用。个人看来,完全是需求与供给的双方,交换彼此需要的利益。然而,滴滴平台借顺风车之手,有意进入社交领域。
“通过标签选择乘客”“用标签评价自己的乘客”“可以给乘客免单”“通过筛选性别和年龄,选择自己适合的乘客”这类介绍怎么都不像是简简单单的搭车,反而更像是交友平台选择好友的情形。
但是类似于“性别/头像/标签”的功能,在郑州发生的案件之后,可是被滴滴平台取消了,为什么刚刚恢复了这个功能,乐清案便发生了?这是一种必然,当然,通过偷偷上线该功能这一行为来看滴滴的野心不小。滴滴是鼓励男女生通过顺风车这一社交平台,结交男女朋友,通过制作一系列广告,暗示这种偶然的“邂逅”可以终成正果。这是一种有意识地将人们的思维引向滴滴预期方面的行为。
引用一段前滴滴顺风车事业部经理黄洁莉的话:“过去你每天在路上两个小时,对于你的人生来消耗,但现在通过顺风车你可以认识到比较靠谱的人,获得好的社交体验,它就变成了一种收益。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版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由此可见,顺风车业务的目的便是营造一种社交平台,通过顺风车结识不一样的人。但是,在网络上社交和在现实世界里社交,付出的成本与风险有很大差距。在现实世界社交,是你把你自己的隐私,身体,完完全全地暴露给一个陌生人,犹想在网上都有变态,现实社会中又何尝不少呢?
这种行为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也是十分愚蠢的行为,为了社交属性,牺牲了安全性。从专车与快车的案件发生率上也可以看出差别。
说到滴滴打车,我们不得不提起几年前还存在的快的打车,UBER。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两家不敌滴滴打车,相继被合并收购,也变成为了现在滴滴打车一家独大的场面。
为什么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极力支持《反垄断法》的实施,又要费劲千辛万苦去限制托拉斯的地位?从这件事情上大概可以略窥一二。
在某一国家的某一领域拥有了垄断能力,意味着这一行业的话语权完完全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所谓的市场调控根本上就成为了企业调整,而每当这一行业有新兴企业诞生,垄断企业就会利用它早期累积的资本,在极短的时间里补贴投入进消费市场。也就是早期三家打车公司竞争市场,竞相发放坐车券导致坐车甚至不要钱的行为。消费者只关注短期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巨大的资本优势,垄断企业就会借此机会打压新型企业,逼迫收购或吞并,由此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垄断企业就会建立两个优势:价格的话语权和市场规则的话语权。价格由垄断公司决定,提供的服务项目也由垄断企业决定。羊毛出在羊身上,曾经补贴近资本市场的大量资本,最后还是要消费者来承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