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21世纪的门槛转眼就是20年,回望来路,崛起与分裂、拥抱与纷争、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世界越来越没颠没倒。“你幸福吗?”“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人艰不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的良心不会痛吗⋯⋯颇有国色的社会流行语句句透着个人与时代的体温。21世纪的一切仿佛都是在踩着互联网起伏的曲线起舞,科技让一切变快,精神更显得逼仄,谭山山提供的这份20年20书单,又为我们打开一个怎样的图景?
2000,《美人增我蒙汗药》,王朔/老霞著。
我们想骂的,20年前王朔已经骂过了。
2001,《潜规则》,吴思著。
从此,我们有了一个解读中国社会的方法论。
2002,《果壳中的宇宙》,史蒂芬·霍金著。
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
2003,《我们仨》,杨绛著。
是什么支撑她家在半个世纪的动荡中保持精神和人格的完整?
2004,《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
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2005,《万物简史》,比尔·布莱森著。
科普是可以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的。
2006,《八十年代:访谈录》查建英编著。
对于“八十年代”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代重构,功不可没。
2007,《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著。
在一片“孔子热”中与众不同,引发争议。
2008,《激荡三十年》,吴晓波著。
这是吴晓波对1978年-2008年的称谓。
2009,《七十年代》,李陀/北岛编著。
八十年代开花,九十年代结果,而这一切都在七十年代的酝酿。
2010,《巨流河》,齐邦媛著。
我们看到了埋藏了巨大悲伤的20世纪。
2011,《寻路中国》,彼得·海斯勒著。
一个美囯人眼中的中国,比我们的认识还清楚?
2012,《先生》,央视统筹编写组。
一部回溯民国时期陈寅恪、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胡适、蔡元培10位先生的十集纪录片,共鸣了隔代不相逢的后生们。
2013,《文学回忆录》,木心著。
一部文学讲义成了许多年后当下文青们精神性的存在。
2014,《群体性孤独》,雪莉·特克尔著。
“人与社会”的联系演变成“人与互联网”的联系,“群体性孤独”成了必然。
2015,《把青春唱完》,高原著。
这是中国摇滚乐黄金十年的最具底气的纪录。
2016,《必然》,凯文·凯利著。
他预言了未来20年的12种必然趋势。
2017,《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著。
一旦大数据系统比你更了解自己,权力就会从人类转移到算法,将来你跟谁恋爱结婚,由算法帮你决定。恐怖吧?
2018,《考工记》,王安忆著。
这是她巴尔扎克式的上海城市拼图中的新素材。
2019,《青年变革者:梁启超》,许知远著。
据说,个体如何应对外界的变化、人物内心的困惑和焦灼是许知远的着力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