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第三周,清理了很多旧物。近三年来,不断搬家,平均每年一次。很多旧物件慢慢集中到一个房子里,刚好可以一网打尽收拾旧物件,会勾起很多回忆。《追忆似水年华》中,物件是很重要的缘起。每年我们都会丢弃一些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揭示了我们心中重要的体验。刚刚数了一下,从98年毕业到现在,在六个城市定居过,住过的房子,不多不少,20个。20年,20个房子。经历这番折腾还能留下来的物件儿,可见在心里的分量。
我们和世界的壁垒可我还是丢弃了一些东西。最首当其冲的,是一些旧书。这点可能最不为嗜书如命的人理解和接受。可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当慢慢建立新的阅读体系,有了新的阅读体验,有些书就真的无法再翻开和卒读了。最近几个月来,一直在不停歇地读古希腊作品。古希腊的中文译作真的很少。最初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开始,由于还不是很熟悉荷马史诗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体系,读得很吃力。还是最喜欢周作人的希腊译作,注解很详尽,对于初读者来说更耗时间,但是真的可以作为入门教育。然后开始读羊人剧和拟剧,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路吉.阿诺斯对话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读过之后,目眩神迷,但对于古希腊文化,还是不甚了了。读《罗念生》全集之后,才大致明白了古希腊文学的阅读体系。读书的随意性始终是读书最大的乐趣之一。如果很教条一下,我觉得应该先读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阿里斯托芬),古希腊神话,对话集。如果附加一些书目,应该加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还有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当然,这是我为自己写的必读书目单,读书是太私密的感受,所以这份书单无任何参考意义。但是,当我这样重新构建阅读体系的时候,很多以前还能读下去的书,确实陡然间变得毫无营养和趣味。余华说文学作品和音乐一样,是一场叙述。以这个观点论,古希腊的叙述水平在人类的最顶峰。贺拉斯在《诗艺》中说,作品的“崇高”或雄伟来源于高尚的心胸、庄严的思想、真挚的情感,是“伟大心灵的鸣声”。这正是被古希腊作品一下子击中的主要原因。在追求生命自由、美丽、宽广、庄严的路上,真的找不出可以和古希腊文化媲美的替代品。荷马史诗的叙述水平,考虑到还是史诗,真的不可逾越。古希腊作品中,鲜有关于爱情的叙述,即便涉及到爱情,也表现得非常客观,且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对于要竞技、要战斗、要饮酒、要讨论公平和政治、相信命运在一切之上的民族来讲,爱情确实也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后世作家中擅长讲爱情故事的,也深谙其中的道理:最好的爱情故事,一定要和死亡绑在一起,才会陡然间有崇高和美丽升华。中国的《梁祝》、《孔雀东南飞》;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代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长串名单。与其说是爱情打动了人们,不如说被在死亡幕布前的爱情所打动。习惯了古希腊作品中的叙述方式,仿佛有了一个准绳,在那些好看的作品中,总能在瞬乎间看到模糊的影子,一下子就如同回到故乡。这样的体验多了,有些书就真的再也不想打开了。很杂乱地看过不少书,发现有两种最是割舍不下:一是小时候常看的书,二是成人后找到的最与自己成长经历和气质相和的书。两种书都是成长史,如果写一部自己的历史,前者解释了我们从何处来,后者预示了我们往何处去。
前几天看了波兰斯基的《苦月亮》,没看出来和《钢琴家》是同一个导演的作品。但是这部片子的叙述方式,我觉得挺有意思。故事在游轮上发生,时间和地点都很集中。短短几天,从生到死,也穿插了男女主人公从浪漫邂逅一直到相爱相杀的旅程。这个故事的主干,是用叙述撑起来的,《爱在黎明破晓前》三部曲也是这样。能用叙述方式在电影中讲一个这样奇诡的故事,还真的要有很高功力才行。这个故事中隐含了极深的一层意思:为什么某些人的故事中根本没有别人的容身之地?为什么这对苦难伴侣,经历那些惊心动魄地求亲近却日渐疏远直至恨之入骨,别人始终都无法加入其中,和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构建一种新的亲密关系?他们的故事中,只有他们。他们在一起,不管爱的质量和方向如何,与世界的壁垒却是越来越高。任何一个外人,都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迄今为止,听到的最好的关于亲密关系的描述如下,包括了爱情和友情:我们两个人和世界越走越远,最后,我只有你,你也只有我。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向世界的方向归返,那余下的那个,也只能慢慢枯萎。《苦月亮》中两个人都是义无反顾的,女人是真的义无反顾,男人是不得不义无反顾。在感情经历中,爱和恨从来都是同方向的。爱是隔离别人和世界,恨也是。所以爱和恨都加高了和世界的壁垒,最后都是对两个人的圈禁。就在这里,谁也不准走。
我们和世界的壁垒我们在教育中做种种努力,在做什么呢?其实是在一层层垒孩子和世界之间的壁垒。通常,我们希望在最根基的部分垒上善良和本分,让孩子隔绝那些危害自己和别人人生的行为;然后垒上学识,希望孩子能有学养,能认知自己和客观世界,与无知和愚昧绝缘;然后垒上生活的常识和能力,让孩子此生杜绝贫困潦倒的生活;再往上,还想垒上勇气和审美,让孩子追求美好,敢于尝试和创新,不怕失败和挫折,也不与丑恶同流合污。这些都做到了,与这个世界的壁垒也就建好了,孩子人生的根基,也就建成了。我们都欣赏陶渊明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桃花源记》,说穿了,不过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间构建了一道屏障。屏障外是世界,屏障内是人生。史上最强的人,不只建设屏障,而是将屏障建成城堡,或者辉煌的宫殿,不仅容纳了自己,还接纳了他人,改变了世界。教育的功用,基本的,是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中完善、自由地活着;强大的,就会开疆扩土,让孩子的能量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直到影响和改变世界。
我们的壁垒是受教的结果,也是自我教育的结果。这条路很长很长,就像我乱读了很多年书,才找到最爱;就像《苦月亮》的主人公辛苦跋涉很多年,还是无解。经济学解释,风险是不确定性。人生的解释,不确定是魅力无限。
文中图片选自百度图库,按版权方要求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