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第二课

作者: 启睿老爸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0:44 被阅读8次

    “站在那里别动!”孩子就真的站在那里不动了,为什么?

    当妈妈的巴掌打在孩子的脸上,孩子捂着脸呆呆地站在那里不动,为什么?

    要知道这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依恋需求。在儿童早期,孩子可以接受一切不平等与不合理,此时爱包容了一切。回忆一下,当我们捧着刚刚出世的那个小生命,父母的内心那种想把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给他的心情,或者是一种冲动;回忆一下,那个小生命总是渴望温暖的怀抱,只要抱着就安安静静,一放下就嗷嗷直叫;父母的心情,孩子的渴望就是亲子之间爱的起点,这个起点并非理性教育的结果,而是源自一种本能,是一种最天然,不掩饰,不包装的情感。

    因为生存的需要,孩子用哭声、笑声、萌萌的脸、以及对照料者独特的情感依赖,深深地俘获了父母或者照料者的心,于是亲子依恋产生了。在哺乳期出差,是所有妈妈最痛苦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担心孩子难过,主要是这些妈妈自己都舍不下,所以健康的亲子依恋不只是孩子对父母的,父母对孩子也产生了强烈的依恋。

    前面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画面,也是这世间最温暖的画面;接下来,我再给大家展示亲子之间情感的另一面:

    过去十年间,我一直致力于青少年过度网络游戏的研究。我在一家青少年心理治疗机构接触了很多问题青少年,其中一个七年级的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跟他访谈时,他总是提到两个人的名字,而且一提起这两名字,他就满脸的厌恶和不屑,对这两个人的恨充斥了整个访谈的过程。没错,这个两人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在这家机构以及其他很多青少年成长基地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恨自己的父母,恨的咬牙切齿。他们的父母怀着失落、绝望、羞愧、愤怒、尴尬等等心情,放弃自己的工作,不远万里,跑到这些机构,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接受再教育。

    爱与恨看似是两种相反的情感,然而却形影相随。就像失败的爱情,很多亲子情感是以爱为起点,以恨为结局;虽然我们不愿看到,但这样的家庭故事越来越多。

    我曾经给很多青少年的家长上课,告诉他们要如何跟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建立和维系亲子关系,这些家长听完课后,一个比较一致的反馈是:要是早知道这些就好了!因此,我研究的重心从青少年问题矫正转向婴幼儿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发展早期打好一个基础,未来将省去很多的麻烦。那些陪着孩子在青少年心理治疗机构接受再教育的家长,都是在弥补过去,“出来混,都是要还”,前期省心、任性的家长,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往往需要加倍偿还。

    那么,从爱的起点,到恨在家庭里肆意蔓延,中间有什么样的核心规律呢?或者那些亲子关系健康良性发展的家庭有哪些共同的模式吗?

    中国有句老话叫:有奶便是娘。所以我们非常在意孩子摄入的奶水质量,非常在意孩子身体营养问题。很多妈妈在孩子饮食方面学习了很多,并且深深的迷恋科学喂养。问及孩子的喂养问题,都说的是头头是道。我个人认为身体营养很重要,家长在这方面的努力,对于我们国家人口素质提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问及孩子精神成长的营养是什么?很多家长往往无言一对,甚至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诡异。

    著名的心理学家哈洛的研究,也就是很多人知道的“小猴妈妈的试验”,一个铁丝妈妈、一个绒布妈妈,推翻了有奶便是娘的假设,也说明了亲子依恋过程中孩子对于依恋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在他的研究当中,他给新出生的小猴子安排了两个代理妈妈:一个是有奶水的铁丝妈妈;另外一个是没有奶水的绒布妈妈。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哈洛发现所有的小猴子,只有在饿的时候会去找铁丝妈妈,其他大部分时间会趴在布妈妈身上,并且他们都深深的爱上了布妈妈,尽管这个布妈妈不给他提供奶水。小猴子生成了爱的能力,他们爱自己的布妈妈,这就是最基本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成长最初的营养是什么呢?是接触,温暖柔和的接触。可以说,对于所有哺乳类动物接触性安慰是一种基本需要。婴儿的身体成长需要奶水,他们的精神成长需要这种接触性的安慰。我们家长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无知,对孩子内心需要的忽视都是失败父母踩过的坑。那些善于跟孩子沟通,能够敏锐捕获并且回应孩子内心需求的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可以说就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亲子依恋为什么对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讲这个之前,先要来聊一个“婴儿集中营”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罗马尼亚政府鼓励生育但经济又没有那么雄厚,造成了很多弃婴的出现,然后这些孩子被送进孤儿院。因为经济条件差,在孤儿院的孩子们的处境非常可怜,大量的婴儿吃不饱,没人管,所以孩子的死亡率异常的高,因此这些孤儿院后来被称为“婴儿集中营”。说到这里,我请大家想想,这些孩子在孤儿院里会感觉到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吗?会相信自己真的值得被人爱吗?

    庆幸的是,后来一些加拿大的家庭收养了一部分孤儿,并带回加拿大抚养,有研究就把这些孩子作为调查对象做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子清晰的被分为两类,一类非常的稳定,无论是社会行为压力反应以及成绩,还是健康状况。都和一般的加拿大儿童没有差别。而另一类却遇到了大麻烦,他们更容易生病,而且越来越容易表现出具有攻击性的反社会行为。导致这两组孩子巨大差异的因素是孩子被收养时的月龄。如果孩子被收养时,不到四个月那么他们后来就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成长发育,但如果孩子被收养时已经超过了八个月,那么他们长大后可能变成问题儿童。

    这个科学发现告诉我们:在婴儿期的特定阶段,无法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显然给孩子的各个系统都造成了极大的情感压力,等孩子长大后,他们的行为会受到这些压力的影响,这些孩子的确很早离开了可怕的孤儿院,却永远都无法得到真正的精神自由。

    在亲子依恋发展的窗口期,孩子最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要解决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亲子依恋发展直接影响了他未来对于整个世界以及自我的感知系统。这个时期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一套安全依恋的内在工作模式或者说是一套亲子依恋的模板。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个体后期人际关系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模板。

    那这个基础性的模板里边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其实就是两个核心的问题,第一类问题是孩子要确认“其他人可以依靠吗?”或者“我能对于其他人给予期望吗?”我们回忆一下罗马尼亚的孤儿,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能给予肯定的回答吗?显然是不能。那另一类问题是,孩子要确认“我是值得别人关爱的对象吗?”或者 “别人会真的爱我吗?”这类问题直接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自尊自信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从父母的照料中得到这些问题正面和肯定的回应,那么他这一生会不停地验证别人是不是真的爱他。那些没事儿总是考验自己的恋人或爱人是否真心的,那些总是抱怨自己的恋人或爱人不能指望的,你们需要好好去关注下自己那个内在的小孩或自己的依恋类型,也许现在面对的很多婚恋问题就自然消失了。

    大家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够完全的信任,他又如何能够信任父母以外的他人呢;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他又如何能够相信除父母之外的他人会真心爱他呢,因此父母的爱或者是父母的依靠对每个处于依恋关系建立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是无法取代的。

    实际上,自打婴儿降生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逃不过孩子的眼睛,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会让父母感到些许不安,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孩子之所以这么做,只因为有利于生存,否则又能怎么办呢?他们必须要依赖父母的照料才能长大,依恋关系和安全感建立的窗口,可以说长达几年,如果孩子的大脑没有如期建立起情感依附和安全感,那么情绪系统就会受到长期损害,在极端情况下,这种消极影响会伴随他们一生。

    家庭是以爱得以维系的,亲子之间应该是传递爱的纽带;然而,我们看到很多家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告诉我们爱与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在家庭教育中,甚至让我们感觉就是一步之遥,而这一步我希望各位家长一定要学懂,认清。我会在随后的课程当中向大家展示如何在关键时期培养出健康的亲子关系,从而为我们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子依恋第二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pl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