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设计师是什么?
昨天聊完设计的缘起,设计从诞生之初,并不是单纯为了颜值而存在。它是将原有系统要素进行拆解,再以功能为出发,进行重新组合,只不过是设计者通常有美术基础,所以能够以更加美观的形式进行呈现而已。
但似乎现在设计师解决的问题的方式,真的只是美观方面,而且通常甲方爸爸们,通常也是用好看或不好看来评判设计作品,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流水线工作,导致设计师聚焦过窄,专注创意。1913年,福特汽车发明了第一条流水线作业,让汽车的生产效率飞速提升,这种操作模式迅速被复制到各行各业,设计产业也不例外。比如4A广告公司内部的操作模式就是,将设计项目拆分成非常细的动作,比如LOGO、VI、平面广告、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网页设计等等,都是不同的设计部门。设计logo的就专注于这个非常细分的领域,但他干不了平面广告或者VI吗?并不是,而是这种操作模式可以让他迅速积累一套熟练地方法,还有大量的素材库,他的头脑中对于LOGO生产的套路非常清晰,所以可以极其高效的出品相应的设计内容,比如一天可以出品7~8个logo,如果甲方反馈,还可以进行修改。这样非常方便公司管理设计师的时间排期,控制公司效率。
其次,设计和咨询分开,甲方通常不愿意为咨询部分买单,乙方也懒得给自己“惹麻烦”。通常甲方只关注结果——一张好的设计。但设计是“产品问题的美学优化”,从根上可能就有问题,但既然甲方没有支付费用,我又想赚这个钱,那么就画图呗。而且就像扁鹊见蔡桓公,就算你提出了自己的专业见解,甲方可能还会说,“哪儿那么多废话,我就想要个logo,你能不能做?不能我就换人喽!”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行业的设计工作都可以产业化,建筑和城市规划就是其中一个案例。城市规划行业在国内诞生的比较晚,从2000年之后才算真的的开展,这个行业入行门槛高,强调学术地位,受政策影响很强。这个行业基本为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通常都是专业人士,因为对的客户往往也是业内人士,所以广告公司的AE在这里意义不大。因未设计有极大的创造性,每个项目负责人从方案汇报、方案设计、效果图表现,文本排版,甚至是沙盘模型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就算是带领相应团队,也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
我很庆幸,自己是从城市规划行业走出的一名设计师,9年的专业素养一直让我以系统的视角来俯瞰所有问题,而且从项目管理,方案设计,再到落地执行,拥有相对全面的能力。而不是一直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明确的工作岗位之内。
如果探讨设计师真正的定位到底是什么?还是得回到根源。
我们为什么需要设计?
因为组织没有足够的钱(或资源)去浪费,设计师可以做出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并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给非专业人士,达成一致意见,从而节省大量成本浪费。当然,如果工作内容是一张海报,你可能感受不到这个意义,不行就改呗。但如果是一栋建筑,或者一座城市呢?
再进一步说,如果以和客户达成一致目标和意见为目标,一定非得画什么图纸吗?
明日继续探讨,设计思维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