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8诠释学(第六章P191-195)

08诠释学(第六章P191-195)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1-12-02 16:00 被阅读0次

    诠释学是研究解释的学问,

    诠释学的发展历程:

    1)希腊神赫尔墨斯(进行解释,向人类传递神的旨意,用“人类智力可以掌握”的形式解释这些信息)

    2)阿波罗神龛的教区牧师(解释或翻译圣言的人)

    3)17世纪的新教牧师(每个牧师都成为自己的解释者)

    4)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解释所有文本——文学的和圣经的——一般的科学)

    5)美国课程的激烈抨击者小赫希(进入“作者精神过程”,具体体现作者的意图)

    6)当代诠释学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利科(读者、观察者或解释者被置于诠释主题的实际中心)

    【思考】最欣赏两句话:

    第一,意义不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它是从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来的。可是,我发现我的阅读首先是基于提炼,并把提炼当做阅读的全部,以为这就是全部的意义。虽然意义都是人为赋予的,但提炼只完成了阅读的第一步。阅读,需要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创造出意义来。今天在观看第八届创新教育年会时,数次听到“意义”这个词语,推而广之,意义也是教师和教材对话中产生,也是学生和教材对话中产生,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话中产生。

    第二,知识是我们创造的——互动地、对话地、会话地创造——永远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和语言之中。再次提到“创造”这个词汇,知识不是静止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种开放的,运动的,在互动对话中产生。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互动就没有知识,没有对话也没有知识。会话永远是学习的前提。所以,课堂之中,我们给学生搭建的会话空间尤为重要,很多时候,由于赶时间或者受传统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就陷入习惯里——老师一个人讲,讲个没完没了。貌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到知识。其实这样的话,更容易让知识变成死的知识,更别说创造了。

    7)教育上,诠释框架将课程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与我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就课程而言,过程-诠释思想为我们提出的挑战是为教学和学习设计一种接受存在、语言与理解的偶然性和关联性的框架。

    【思考】这句话的重点还是在说——我们与文本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不正是互动和对话吗?杜威所提的“交互作用”,认为意义是个人与公共对话性交互作用所创造的:与自己、同事、文本和历史的对话。那么,我们在对话时会有哪些反应呢?比如质疑、不解、补充、赞同、反思等,都是对话时我们产生的各种想法。作者说,话语诠释学与怀特海的工作没有联系。但是作者又说:怀特海的过程观,又与诠释系统有关。因为他有“课程思想基于关系而非特定实体的早期尝试”的观点。

    所以,这一小节,其实意在引出杜威的“交互”学说,以及怀特海的“过程观”。

    其实,这只是一个引子,我也只读了一点皮毛。但我记住了“交互”和“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8诠释学(第六章P191-19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um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