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清晨5点40分,风大很凉,穿上一件薄羽绒外套匆忙赶往广州机场,即将乘坐飞往南京的航班。
当乘客陆续站立在机场摆渡大巴车里的时候,旁边一名手臂受伤的女子出现在我的视线,由于穿着上的不便,随意披着一件灰色毛绒外套,一身休闲运动装束,右手上显眼的白色布条从手腕一直缠绕到关节处,并套在左边的脖颈上,依靠支撑形成一个受力的闭环。只见她左手拿着手机摆弄着,左手小拇指也不清闲,勾着印有“广州市人民医院“字眼的手提袋清晰可见,侧着身,尽量用左手臂抵御人群的拥挤,以免造成再次伤害。
登机后,很巧合,右手臂受伤的女士就坐在与我同一排,但她是靠机舱中间走道的19C座位,我是同排另一边的19E座位。没过多久,乘客陆续就坐,只听见旁边有异国语言(NO Englis)在不时几句,原来是坐在挨着受伤女士座位左边(B座)的老外(应该是穆斯林),从肢体比划上大概明白他的意思,他想与受伤女士进行调位,担心中间走道的人来人往会不小心伤害到她受伤的手臂,受伤女士腼腆示意着谢谢关心,用中英文参杂着动作说:“thank you,我身体往里倾斜一些,ok的。
老外似乎没有打算放弃,进行多次表达,双方还是没有达成共识,只见老外站起在中间走道,手指指自己,然后又指指机舱尾部,就拿着随身物品往机舱尾部走去了。这时,空乘人员经过了解了情况,向受伤女士说:”那位外国人士怕你手再受伤了,自己选择到后面去坐了,你可以坐在中间他的位置,这样你的手臂旁边就没有人,也不会再次碰着了。由于座位旁边的人之前没有参与进来,也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受伤女士再次腼腆着自言自语的说:“太会关心人,都有些不好意思,要是会和他交流就好了。于是,中间走道多出了一个空位。
由于飞机的飞行方向整体是从南至北,我的位置属于东面,大概飞行了一个多钟,阳光突然从我右侧的窗直射过来,我的邻座F乘客挨着窗,兴奋起来,朝窗一直眺望。但是与此同时,阳光也直直照射到同排最左侧角的乘客A(A座),被忽然照醒过来的他,脸露不悦,但也不说片语,紧锁眉头,试图再次入睡,但必定难以入眠。
犹豫片刻的我,向邻座乘客F示意拉下遮光板,以免影响到A乘客,F乘客略有不爽,但也只好作罢。拉下遮光板后,我目光再次转移到乘客A确定不会影响到他,或是想象自己能够收到一个感谢的微笑,但是乘客A只是漠然严肃的看了我一眼,转头向另一边又佯睡去了。不可否认,当时心情是拔凉拔凉的。只好借用一句话安慰自己:”善良一点,因为大家的一生都不容易“。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相信善良?是否记还能清晰记得上一次感受到善良是什么时候?前一段上映的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吐槽一下这片名起的,差点就没去)这类题材故事,要是搬到我们天朝,有多少人会相信?很佩服印度人,从导演到演员到观众还是那么虔诚的相信一种东西。除了追求价值上的对等交换,我们不知道善良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朋友圈转发“如果要从正确和善良之间做出选择,请选择善良“。来证明自己的善良。
当身边每一次细微小事出现,善良成为眼前选项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忽略。抱着小孩乘公车的人真的很辛苦,别总低着头摆弄手机假装没有看见;有人寻求问路,别头也不抬的手指一个方向就敷衍了事;走进麦当劳的门,别立马就把手撒开直奔点餐处;公共场所实在想抽两口烟,就多走几步到卫生间去;围桌吃饭别人实在不想喝酒的时候,别再依依不饶的劝;遇到一部好电影,别想着省钱,约上家人朋友去电影院支持一下吧。
学会给身边的人留一个“空位”,不就是给自己需要时候的一个“空位”吗?越来越少的善意,才应该是我们生活中必须拾起的一种交流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