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商家哪会不精明,是对品牌的认知不够?

商家哪会不精明,是对品牌的认知不够?

作者: 吴驰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21:18 被阅读0次

今天,一个商家在我们公司装两车货,同样规格同样品质,不同单价的瓷砖,单价相差21%。
心甘情愿的付款。
有这么蠢的人吗?愿意这么干?

当然,绝对精明的商家。
有一个没有交代清楚的背景。包装品牌不一样。单价高的是OEM产品,便宜的是我们厂牌。

这样的案例在报道里经常看见。发生在身边,还是第一次。

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触。产品本身的价值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个是OEM运营N年的品牌,在市场上以专卖店的形式出现,初具影响。
一个是我们新出半年的“品牌”,现在只能称呼为商标,无人问津。
同样的产品,进入不同的店面,最后在用户层面的价格差距还会拉大。

工厂里的事实产品相对于用户感知到的产品仅仅半成品而已。
营销加持,会赋予不同的力量。

向OEM客户学习,是我们新入行的必修课。OEM能缓解新线的产销压力,能促进我们产品品控加速完善。借OEM成熟的销售网络,敏锐感知流行趋势,市场动态。
还能证明一点:我们产品品质符合比我们定位高的品牌要求。

这让我们有了底气。

我们还有其它新的品类,加之可以和一线品牌比较的质量。销量提升应该顺理成章。
事实销量出人意外。
一直不得其解?
缺品位?是。但不是主要方面。
新注册的商标仅仅是一个容器,里面空空如也。中间商当然不会优先选择。
叫好不叫座的原因终于有了正解。

品牌是一个容器,通过承载消费者的了解,信任,偏好而被优先选择。
从了解,到信任,到偏好。是需要重复博弈的。

尝试,使用,好评,传播;尝试,使用,好评,传播~~~如此循环。交易成本会越来越低,品牌形象逐步建立,品牌溢价产生。
这就是建设品牌漫长的过程。

1-3-2心法。花1元建设品牌,省3元交易成本,拿2元品牌溢价。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品牌建设,消费者花的钱少了,商家赚的钱多了。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太颠覆认知了,品牌的同义词不就是让消费者多花钱吗?

新品牌,要证明自己的好,必然增大交易成本,花费巨大。
对新的产品,我们习惯把所有的指标都比较一遍。却对品牌网开一面,宽容有加。因为品牌已经被证明过品质,消费者宁愿花高一点价钱,去消费自己熟悉的,认为“好”的品牌。而不愿意冒险去尝试新的产品。
所以,所有的产品,最终归宿都应该是品牌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商家哪会不精明,是对品牌的认知不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wi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