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有对人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灵魂终极三问不知问懵过多少人。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记叙文阅读也有核心三问。它们分别是: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写文目的或文章主旨)
当我们还在碎片化地分析文章,解决问题时,中考出题方向来了个大逆转,由先前的把文章解剖式局部分析转变为把文章读进去再走出来,站在高处俯瞰,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主旨,明晰写作手法……已经习惯了侧重结论,逆流而上,层层薄茧、推理式分析文章的老师学生们,这下彻底凌乱了。
那么如何带领学生解决这核心三问呢?
先看第一问:写的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能力,学生要结合记叙文六要素一句话概括。可以结合“谁+时间+地点+什么事+结果”或“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回答。这应该是一道最基本、最浅层次的问题。可答题情况往往是学生啰嗦了一大段,却没有概括到关键处,总不能抓住要害点关键词来答。还有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太差,读完文章后,都能理解内容,可让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却达不到要求,概括能力亟待提高。
第二问,怎样写的问题。如今年中考题记叙文阅读第二小题:课文第四段是如何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这道题就是考察学生对怎样写这一问题的思考探索。按已往的出题,可能是这样问:第四段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很生动,请分析其表达效果。如果是这样问就已经告诉我们写作手法了,可现在的问法就是训练你的思维过程,考察你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掌握情况,考察你能否站在一定高度去分析问题。两者对比之后,发现现在的问题难度系数大大增加。学生对此很是茫然。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们必须对语文知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写作顺序、文章详略……)有系统的研究和掌握,并且能熟练运用,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方能对付现在千变万化的题目。
第三问,就是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是考察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的基础上明晰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案往往在文末。一篇文章文末部分往往是作者通过抒情、议论来突出自己的写作意图,人文情怀的部分。比如《我的太爷老师》的结尾部分写道:
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他们给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心智的大门,使数以亿计的农家子弟,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走出了山沟,融入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丰碑,太上的大德。
而第十题: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就是考察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写(写作目的)的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先得锁定文章哪些段落藏着作者写作目的、意图,就要从哪些段落内容上下功夫,抓核心词、句,去分析,且要走出个人圈子,上升到社会、国家层面,打开思路,去理解、去概括。
所以,面对局势的改变,面对千变万化、刁钻古怪的提问,我们老师该怎么做,该站在怎样的高度才可应对这一切呢?
我们必须对三大文体的文体知识、出题类型了然于心。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五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2、角度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顺叙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倒叙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插叙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