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有对人的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灵魂终极三问不知问懵过多少人。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记叙文阅读也有核心三问。它们分别是: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写文目的或文章主旨)
当我们还在碎片化地分析文章,解决问题时,中考出题方向来了个大逆转,由先前的把文章解剖式局部分析转变为把文章读进去再走出来,站在高处俯瞰,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主旨,明晰写作手法……已经习惯了侧重结论,逆流而上,层层薄茧、推理式分析文章的老师学生们,这下彻底凌乱了。
那么如何带领学生解决这核心三问呢?
先看第一问:写的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能力,学生要结合记叙文六要素一句话概括。可以结合“谁+时间+地点+什么事+结果”或“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回答。这应该是一道最基本、最浅层次的问题。可答题情况往往是学生啰嗦了一大段,却没有概括到关键处,总不能抓住要害点关键词来答。还有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太差,读完文章后,都能理解内容,可让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却达不到要求,概括能力亟待提高。
第二问,怎样写的问题。如今年中考题记叙文阅读第二小题:课文第四段是如何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这道题就是考察学生对怎样写这一问题的思考探索。按已往的出题,可能是这样问:第四段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很生动,请分析其表达效果。如果是这样问就已经告诉我们写作手法了,可现在的问法就是训练你的思维过程,考察你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掌握情况,考察你能否站在一定高度去分析问题。两者对比之后,发现现在的问题难度系数大大增加。学生对此很是茫然。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们必须对语文知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写作顺序、文章详略……)有系统的研究和掌握,并且能熟练运用,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方能对付现在千变万化的题目。
第三问,就是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这是考察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的基础上明晰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案往往在文末。一篇文章文末部分往往是作者通过抒情、议论来突出自己的写作意图,人文情怀的部分。比如《我的太爷老师》的结尾部分写道:
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他们给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心智的大门,使数以亿计的农家子弟,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走出了山沟,融入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丰碑,太上的大德。
而第十题: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就是考察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写(写作目的)的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先得锁定文章哪些段落藏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意图),你就要从哪些段落上下功夫,分析内容,探究深层含义,明晰写作意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