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算是《拆书笔记:教育贬值后,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投资?》的中篇,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身边的朋友中学霸没学渣混的好的人越来越多了。
最开始,刚进社会的头3-5年,学霸会很容易的进入一家大公司,政府部门或者科研机构,在很短时间内,拿到一份还不错得薪水,彻底摆脱学生时期的穷逼生活。
当然,进大公司的机会也不是只属于学霸,一部分学渣也可以,但得从18线岗位做起。
不想受这个气也行,也可以选择进一家底薪超低,年终只发床上四件套的18线小公司。
我当年刚毕业,一年不到从文案连跳两级,升了项目主管。
有一次在网上和一个大学同学聊天,她问我在上海做什么,我还得意的说在一家广告公司做项目主管。结果她回了我一句:
为什么不找个正经工作?
我当时顺着网线爬过去,掐死她的心都有。
但在学霸眼里,不是世界500强,不是跨国公司,不是事业单位,不是公务员,全特么不是正经工作。
但最多五年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学霸可能已经跳过几次槽,每次收入都会涨,但远赶不上花钱的速度,姑且不说让人糟心的房价,光是生娃以后的奶粉尿布,孩子的各种早教班、培训班,还有自己学个MBA,EMBA什么的的费用,基本就把收入的涨幅部分消耗的干干净净。可以支配收入,反而是越来越少。
这个时期,我认识的有些学霸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不如刚毕业的时候。
也许你会说,学霸不是会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拿到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实现财务自由的吗?
那我只能说你图样图森破了。
一个公司的CEO(或者其它各种O),是有且只有一个,
白富美或者高富帅的数量,永远比有才华的屌丝少的多。
跟着公司上市实现财务自由,看起来是个即励志,又比较现实的路子。
但你进的公司,不一定就能上市,即使能上市,如果你不是那个开国元老,你也拿不到期权,即使你勤勤恳恳的陪着公司一路升级打怪,也不保证最后
老板翻脸不认人,之前承诺的东西,统统不算数……
总而言之,朋友圈中的人生赢家,只是非常稀少得一小部分人。
实际中的学霸,往往经历的是一个高台跳水的过程,起点很高,虽然职位和收入会上升,但随之而来的焦虑感和压力,让他们总体幸福指数是直线下降。
相比而言,有一部分学渣的发展,就像指数函数一样,开始还很慢,3,5年以后,就是爆发式的发展。
我称为“精英学渣”。
他们大多从销售或者业务员开始干起,这种工作虽然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及其考验情商,如何察言观色,注意说话的分寸,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让他买单,这些都是商业社会的基本思考方式。
3,5年后,因为情商更发达,(在学霸眼中,这叫“会来事儿”)
往往学渣变成精英学渣后,社会资源比学霸更多,虽然在智商上,不一定很牛逼,但可以利用牛逼的人,或者被牛逼的人利用,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你也别觉得“利用”特别脏,不上台面。换作现在流行的词儿,叫“自由协作”,其实实质都一样,只是学渣更懂得协作的基础是“利益”,而学霸会天真的认为,那是“情怀”。
(古代很多帝王将相,比如刘邦,刘备,比如今天的马云,刘强东……都是精英学渣的套路。)
学渣对于金钱的渴望更直白
这点也是学霸看不上学渣的一点,没有诗和远方,只知道苟且。
我有个高中学霸同学,大学读的清华最牛逼的工科,研究生期间做了几个项目,特别不错,被一家公司看中,想招他进去,照着CTO的方向培养,年薪45万。
结果,这小子估计是宫斗剧看多了,说怕自己不适应大公司的管(nei)理(dou),又怕这家公司发展不稳定,自己还是喜欢比较单纯稳定的环境,结果去了一家研究所,
一个月8k。
学霸为什么会混成渣?
我结合身边朋友的案例,大概总结了学霸混渣的几个现象:
1、在学校时间特别长
之前在知乎热帖《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外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上回答的北大清华生,几乎全部是硕士以上学历,上不封顶。
也就是说,他们起码都是27岁以后才进入社会的。
我想这应该不能完全归结于巧合。
我小学同桌,一女生,属于学霸加校花那种级别,是我妈“别人家的小孩”的特指对象。
要说她学霸到什么程度,就是啥考试在她眼中是最没难度的事儿,跟玩似的。
大学毕业,我考研失败,背了个蛇皮袋子,跟一帮民工挤在绿皮车厢48小时,去了上海打工。
她呢,本科读的武大物理系,毕业的时候,想想也不知道物理专业能干嘛,那就读个研吧,就上了物理系研究生;
又过了三年,她还不知道毕业该干嘛,那就读个博吧,结果就读了中科院的物理博士;
又过了3年,博士也该毕业了,她还不知道该干嘛,那就继续读博吧,就成了博士后。
有年同学聚会遇见她,我说,小时候经常被大人问,长大了想干什么,10个有8个都说当科学家,现在同学中,就你真当上科学家了。
结果,当年温文尔雅的校花,是这么回答我的:
有特么卵用啊,一个月两千快的补贴,还没房子,能干个啥。
她自己也承认,读成女博士,不是她对科学多热爱,就是因为考试能力太强了,反而让她没有面对社会的勇气,到后来,自己的路反而越走越窄。
2、特别看中身份和地位
还有位学长,当年绝对是个愤青,连看到公交车上没人给老人让座,都能跟人干起来。
毕业后他留校当了老师,去年孩子升初中,本来是可以直接分配到他们学校的附属(重点)中学的。
但好死不死,今年教委改革,单位子弟没有了直接入校的特权,要跟学区内的孩子一起参加入学考试。
结果他们家孩子,以几分只差没考上。
就因为这事儿,每次见面就要听他抱怨,
啥不公平,啥不尊重知识分子,啥孩子前途毁了,自己幸苦读了这么多年书,到头来还跟那些摆地摊的是一样的……
一开始还安慰他两句,后来听他抱怨的烦了,也忍不住骂他:
当年是谁特么鄙视那些凭关系上重点的人来着,现在咋了,你有特权就了不起了,别人摆地摊活该被你欺负啊,你牛逼让你孩子自己考去啊,人家孩子不也是凭成绩考进去的,得亏你孩子没上重点,要真上了,不得被你逼死……
当年痛恨既得利益的人,当自己成为既得利益者后,反而开始胆怯于直面社会了。
3、普遍都比较短视
还是上面那个拒绝45万年薪的哥们,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没挪过窝,工资,加在外面做工程顾问,收入倒是涨到30k。其实相比于他的资历,并不算多。
这些年,外面的机会也不少,他也不是不心动,但总觉得那是坑,等等再说,但等那些机会真的成了机会,他再去抓的时候,就没他什么事儿了。
前年结婚,双方家里出钱,在加上借遍同学,才凑出首付,在北京5环内安了家,每个月的房贷加上基本开销,他的工资基本就没剩下啥。
而之前想要他那家公司,在同一年IPO上市了,按当初给他开的条件兑现后,正好是他现在房子的全额款。
相对于不确定的风险,学霸更愿意接受确定性的选择。
虽然吐槽这么多学霸混成渣的案例,但我心里清楚,成为社会真正优秀的精英,学霸依然有着不小的优势。
比如我推崇的吴军博士,(得到订阅专栏,“硅谷来信”作者),
当年清华本科毕业,虽然考上了本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但他选择暂时休学,先到社会锻炼一年,做起了生意,据说赚了不少钱。
一年后,因为看好计算机行业必然会有发展,他毅然选择退出商场回到校园继续读书。
后来,吴军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常春藤盟校)博士毕业后,手上同时拿着微软和Google的offer,当时Google还不像今天这样如日中天,只是一家创业2-3年的小公司,相比当时的微软,差出十几条街,但就是凭着自己的判断,选择了这家后来世界最大,同时也最具创新力的公司。
今天无论从他个人的发展(Google副总裁,腾讯副总裁,畅销书作家,硅谷投资人……)还是两家公司的表现看,坚持回到校园读书,和选择Google,吴博士当年的选择,都是正确的。
跟二流学霸不同,真正的精英学霸并不是在智商上更有优势,反而是他们像学渣一样,拥有较高的社交情商,并不眷恋学历带来的既得利益,敢于判断趋势,选择不确定性的挑战。
作为服务父母的知识工匠
今天的文章,并不是要抨击学霸,而是给各位家长一个思考的视角,考上名校,把孩子逼成一个学霸,真的就是对孩子好吗?相比学历和文凭,更重要得是什么?
关于养育中的观点总结:
网友评论
还有,能被文章误导的人,只是因为他从文章里看到了他内心所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