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骗你都是爸妈逼的
最近特别着迷马东主持的《饭局的诱惑》,狼人杀是少有的玩的人乐,看的人更乐的游戏。
都是骗人,但有人因为狡诈骗人,有人因为单纯,有人因为机智,还有人是在蒙逼中都不知道为何,就要骗人,而你站在局外,把人的本性看的真真的。
你骗过人吗?反正我是经常干
我不饿,我不累,这不是我的责任,
我特别爱你(嗯,今个球爸胆子肥了……)
大明跟我讲过他记忆深刻的骗人经历
他9岁一天,家里花瓶不知道怎么打碎了。
他爸问他,是你干的吗?
大明说,不是。
啪,一个漂亮的正手扣杀动作,只是扣杀的不是乒乓球,而是大明的脑袋。
“真的不是啊,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就你在房间,怎么不是你,你小子还学会骗人啦”
啪,又是一个反手抽球。
结果,他爸完成了11轮扣杀,才让大明承认是自己干的。直到大明30多岁,还把花瓶事件作为他人生第一悬案,“那花瓶到底特么怎么碎的,害老子蒙受不白之冤。”
其实大明的老爹,我见过,并不是一个粗暴的家长,反而是位为人还很和善的机关干部,平时大明爸对大明实行的,也不是棍棒教育,但碰到一些“原则”问他,也是能下的去狠手得,用大明的话来说,一年两次的KPI总归要完成的。
我曾特地调查了身边的朋友,发现大部分小时候学会骗人的经历,都和父母有关。
要么是被爸妈骗,要么是被要求帮着老爸骗老妈,要么就是像大明一样,被父母屈打成招。
这种被逼骗人的经历,给孩子造成的影响,
一是伤害,造成心理阴影,这点其实各种育儿文章说过很多,我就不墨迹了。
而在跟很多人交流童年的回忆后,我发现还有另一种心理,就是孩子会觉得原来骗人很爽。
大明就说“其实自从那件事儿以后,我就明白了,谁对谁错,真相是啥根本不重要,那个时候,我老子就认为是我干的,我怎么解释都没用,早点承认还能少挨点打。后来我就掌握规律了,什么时候要撒谎,什么时候不撒。”
虽然因为骗人挨了打,但他也从骗人中明白,原来只要他能让老爹爽,他老爹就能让他爽。
燕子跟我说了一个更老套的故事。
五年级那年,为了上个好中学,燕子转到一所和重点中学对口的小学。在原来小学一直都是拿第一名的燕子,在新的学校,成绩只排在中等。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燕子选择了撒谎,说自己考了第三名。她爸妈听了很高兴,还说,我们就知道咱女儿去到哪都是佼佼者。那一刻,她觉得让父母高兴,原来只需要一句谎言那么简单。(谎报成绩这事儿,好像谁没干过一样)
孩子骗你,是为了讨好你的“心瘾”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出生时的全能自恋,到开始对父母产生依恋关系,他们几乎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父母的爱,如果没有这种被爱的感觉,孩子会焦虑,害怕甚至恐惧。
曾经有本书介绍一个案例,说一个孩子在房间闹情绪,他妈妈为了让他不要闹,只是自己呆在房间一角,不理他,结果这个孩子就害怕了,哭了起来,他开始央求妈妈不要不理他,他认为妈妈不再爱他了。
青春期以前,孩子的很大一部分行为动机都是讨好父母。
这时候父母就可以跟孩子谈条件了,考的好就带你去玩,表现好就带你去吃大餐,今天老师夸你进步了,爸送你个礼物……
在父母看来,这叫“引导”孩子学好。
但对孩子来说,学到的是人生第一堂商业课,课程叫“爱的交易”。得到父母的爱,我就要拿分数,表现,老师的表扬去爸妈那交换。
当孩子感觉自己手上的交换爱的筹码不足时,他们能采用的唯一手段,就是骗你。
我知道,这时候有些父母一定会这么说:
“我这是为他好啊,成绩好,获得社会的肯定,拥有社会的生存能力也没错啊,即使让孩子有空子可钻,我注意点就是了。”
但你翻开自己的底牌,你真是这么认为的吗?
我问大明,你觉得小时候,你犯了什么“原则”,你爸才打你。
“不能给家里丢脸呗”
大明那次屈打成招,是在他刚拿了市三好学生,他爸拿这事儿,刚在朋友圈得瑟过。证还没捂热,大明就对他爸撒谎,怎么对的起党和人民对大明的谆谆教诲,全市人民的殷切希望。大明爸爸是场面上的人物,他不允许自己的人生出现污点,而大明也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实际出自自己的需求。
曾经看过一篇讲孩子要不要上早教的文章,里面讲,早教中心的家长很容易产生“比发育”的恶习。
有的宝宝12个月就能说完整的句子,有的14个月还不会说话。发育有快有慢是很正常的,但14个月宝宝的妈妈就开始着急了,在家就刻意逼着孩子尽早说话。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条件,说到底,也并不完全是为他好,而是父母自己“心瘾”。
大明大学毕业出国留学,再到研究生毕业又回国,进入公务员系统,一切都在他爸的安排之中。我问他,你有没有想过,离开你那个地方,离开你爸的安排会怎么样?
大明说,其实还真有那么一段,他从国外回来,先来了上海找工作,但他发现,离开学校,离开他爸妈,他好像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该怎么在单位了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两年,他完全蒙逼状态,而回到他爸身边,他好歹知道他只要“搞定”他爸就行了。
其实,燕子的故事还有后半段。
谎言最终在家长会被戳破了,但燕子妈当场并没表现出来,而是回家后摸着燕子头说:“你并没有考到第三名,对吗?你刚转学过来,是需要时间适应的。我和你爸爸都知道。没关系的,你永远是我们最棒的,但我们真的不希望你再撒谎。”燕子在妈妈的温声软语中泪如雨下。
她妈妈还说:“这件事情我们不会告诉别人,包括你的班主任,你姐姐和弟弟。这件事是我、你和你爸三个人之间的秘密。”从那以后,燕子再也没有因为对父母说过谎,成绩也慢慢好了起来。
我问燕子,这件事儿后,你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燕子说:我妈给了我台阶下,不是自己能力不行,而是环境不适应,而且还帮我保守秘密,我感觉自己被尊重了,后来就真的给自己产生一种心理动力,我是可以的,用现在的话叫“赋能”。
但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父母并不只是看中成绩,他们并不只需要一个好成绩的女儿,而是需要做自己的女儿,这让我直到今天都明白,我并不活在父母的希望中,我只活在我的世界里,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球爸说:希望我们是last有问题的孩子
这篇是中国式家庭的最后一篇“有问题的孩子”。前面两篇球爸写了“焦虑的母亲”《母后,为啥你总招人烦》,“消失的父亲”《爸,你是个混蛋》。
其实面对这个心理学提出的课题,球爸并没有用心理学理论来讲这个问题,这因为,虽然得到球妈的真传,但球爸毕竟没有心理学背景。不过新闻的底子让我有机会用一种新视角来解读这个问题。
世界没有一个政府要求“父母”需要技能培训,持证上岗。而当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本主义开始形成主流之时,“父母”这个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罗振宇在一集节目中讲到美国教育分层的问题,越高层越精英教育,越需要家庭、父母的参与度更高。
但现中国在大多数的家庭教育还是一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循环中,即我从小怎么长大的,我也这样教孩子。
而这个系列《中国式家庭》,就是希望让一部分有觉知的父母,跳出这个循环之中。母亲的焦虑和父亲的缺席,都有他们时代的不得已,读懂他们的故事,除了多一份理解,更是一份反思,只有我们主动跳出这种循环,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的人生,更多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