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翻看微信,有朋友晒归巢部落的照片,询问朋友,得其在迁西汉儿庄杨家峪村,迁西板栗四大峪之首,是那种树屋建筑,暗想这周可以去山间转转。
从京沈高速转迁西支下高速走西外环奔三抚路穿过津西铁厂,然后开始在山间穿行,盛夏时节公路两旁芍药花一丛丛一簇簇开的艳丽,路旁山间地头或粗或细或古朴或稚拙或盘曲或挺直的栗树,枝叶森森枝头树梢果实累累。沿主路行驶不久,路左边一浅褐色的墙体,墙面用栗色做底,上金褐色七个大字:中国板栗第一村,对面稍浅色的墙面上银灰色几个字:杨家峪,导航提示我右拐由此进入杨家峪村。看来杨家峪种植板栗的规模历史和板栗的质量在中国是首屈一指,才能不枉板栗第一村的称号吧。
拐入山坳,见群山脚下一小村落,深山山坳村庄的宁静静谧古朴扑面而来,群山如黛,路沿山势曲折延伸盘旋逶迤,沿水泥乡间小路前行,右侧山脚触目可见姿态各异的古老栗树,褐色斑驳的老树古拙张扬朝天际肆意的伸展,树干粗大盘曲,枝丫斜逸旁出,枝稍果实累累。左手边高出路面拾阶而上的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村庄户户白墙青瓦,院门台阶下种着各色花草高低错落,争妍盛开,一个深山世外桃源呈于眼前。
进村不到一里地,路旁右手边的栗树林上方闪过几间木屋,导航提示我到达目的地---归巢部落。走进部落旁的栗树林,林中阴翳,栗叶繁茂,仰不见天,林中土面平坦松软,不知是积年落叶腐化而致,还是人工翻耕而成,地面上七零八落的是深褐色干枯委地的栗花,林间穿行,平坦地面留下寸余深的脚印。眼下已过初夏,栗花已残,已经错过了栗花盛开,栗香弥漫的时节,刚至仲夏,尚未至秋,离板栗成熟,硕果累累的季节还有段时节,但这个时节亦有这个节气美景。枝枝桠桠伸展出来的栗树古枝遒劲有力,皆盘结向上,在林间四处可见枝头上刺茸茸的栗蓬,褐色的栗花残留在枝稍护卫尚未成熟的绿油油青团大小的小刺头,手触之栗花已干枯,栗扑棱已成型坚硬刺手,低头嗅去,枝头残存的栗花依旧还有淡淡的清幽的香味。
出了栗林折返回来进入旁边的归巢部落,枯枝古木辅以粗绳做就的松松垮垮的篱笆隔成一个部落,地上竖着一米多齐高深褐色粗细各异的原木拼成的板子,板上几个红色大字---归巢部落,地面用河边的鹅卵石混以水泥铺就一条小路延伸。院子里随意开放的刺玫,芍药,鸡冠花,美人蕉,或绽放或凋零或含苞,或黄色或粉色或艳红,还有叫不出名的野草野花间杂其中,花草或高或低散落于四处,或挺直或蔓延或斜弋随性生长。 沿着鹅卵石小路前行,几株苍劲老栗树零落的分布园中,中间或在树罅隙间或依于枝上筑木屋,人似住在树中,树屋因此得名。
每个小木屋都在树木掩映之中依托一棵古树悬地而建,依高大古拙的栗树树形或直上或旋曲而上搭建木制楼梯,下附以或粗壮似虬枝或原态原木做支撑建成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小木屋,有的建于树下悬于地面不过尺余,有的用粗大木桩做支架建于栗树枝头悬于半空,树下用枯枝篱笆隔成一片地辟成菜园,种着生菜小白菜等当季蔬菜,菜地中几只肥胖的小鸡安闲的踱着步啄食着菜叶,一小水渠蜿蜒曲折布于院内,水中绿意森森倒影娑婆,各色尺长鲤鱼自由游弋,一片山野之趣萦于眼帘。
放空自己安享山间的空灵,看看远山看看栗树看看树屋看看菜园看看流水,看看吃饱趴在地上打盹的小鸡,看看水里树荫处游弋的各色小鱼,忽听雨打树叶声,雨敲树干声,雨落屋顶声,雨打花叶声,一时天地间静谧而沙沙声不绝于耳,天地间各色声音汇于一处,似天地间弹奏起欢畅的交响曲,山间的雨说来就来,悄无声息又自奏乐章。有人说此地适合围一堆篝火,迎一缕山风,掬星辰月光和好友纵歌酣畅淋漓欢醉于此。我想其实更适合一人或二三密友,沏一壶茗茶,就一丝栗花香,于树屋之中打开天窗,晒着月光迎星影入室,或喁喁私语或悄然安享与星月对话与天地交流。
想来此地,初春赏景于庭院,仲春听雨于小亭,初夏闻香于树屋,仲夏观星于树顶,秋季采果,冬季赏雪,四时各有雅趣,或是闲住些时日,春季播种花草,夏季打理菜园,秋季采摘果实,冬季扫雪烹茶,更有一番情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