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语新】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32152/ed1913ee481c4778.jpg)
著名心理学家卡普曼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戏剧角色:受害者-压迫者-拯救者。三个角色呈三角形状态。
所谓受害者就是认为自己很弱,无能,干啥啥不行,总是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好像随时都能接受别人的欺负。他们的经典台词就是我什么都不行,你一定得帮帮我。
而压迫者就是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他们往往看不起任何人。他们的经典台词是,都是你的错!
最后是拯救者,他们也把别人看得很低,很弱小。他们往往充当想帮助弱小者的角色,但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帮助别人的角色。他们的典型台词是看你这么可怜,我只是想帮你……
而人们常常在某件事情中分别扮演这三角角色,并且随剧情切换。
上例子。大家都看过《我的前半生》吧。罗子君最初就是典型的受害者。丈夫的背叛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有。接着,唐晶就以拯救者的角色出场。而贺涵一开始是个迫害者,总指责别人。
如果没有情节的发展,估计他们的角色定位就这样了。然而随着故事发展,三者的角色有了变化。当贺涵被拉入三人游戏后开始帮助罗子君,他享受做拯救者了。
最后贺涵把唐晶逼到了迫害者的位置。同时又被认为是罗子君害了她,她成了受害者。罗子君也从受害者变成了拯救者,她努力离开贺涵就是想帮助唐晶。最终游戏的结果每个人都很糟糕。
三个人分崩离析,观众们也都分为两派,分别指责,分别同情。
如果你说那是电视剧,编剧编的好。那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妻子问丈夫关于一个工作上棘手的问题。这时妻子是受害者。丈夫立刻当起了拯救者,他给妻子分析解释,出谋划策给出方案。妻子听了之后说,你说的对,但是……。
于是妻子又给出了种种不可行的理由。这时妻子就变成了迫害者。妻子的否定让丈夫觉得很受伤,这时丈夫就变成了受害者。
如果在争辩的过程中一来二去两个人的争论很可能就升级成争吵。即便不争吵,各自的心里都会不好受。
或者有时候你会莫名其妙的跟家人生气,事后又觉得自己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根本就没有必要。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个三角游戏。每天也在不厌其烦的在内心演绎这些桥段,而且三个角色随时切换。自己却很难觉察,甚至有时候不由自主的陷入这个三角戏剧中不能自拔。
而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满足被爱的渴望。
而一旦得不到满足或者不可自控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需要心理治疗的帮助。就像很多演员戏演的太投入,以至于无法出戏。
唯一能解决这种现象的方法。我们需要能够了解自己内心上演的种种无意识的戏剧。要清楚它仅仅是戏剧而已,要有能力识别这些戏码,要锻炼自己,控制这些戏码,做自己的编剧。
人生是部戏,好坏靠演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