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说说“春捂”

说说“春捂”

作者: 梁木的读书和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4-03-25 07:06 被阅读0次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一、春捂要捂哪里

第一捂肚子。

肚子是脏器集结的地方,也是气血运行的关键。尤其是肚脐,中医称为“神阙穴”。护好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尤其是胃寒、腹泻、月经不调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肚子的保暖。不要穿低腰裤、露脐装,平常可以进行艾灸。还可以采用揉中法,来温暖这个穴位: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后,交叠放在肚脐上,揉到微微发热即可。如果平时腹泻,可以逆时针揉动;便秘的人群,可以顺时针揉动。

第二捂后腰。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人在肾阳虚时,就易出现腰部酸软怕冷、尿频等症。我们固肾、补肾、强肾、护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腰部的保暖。后腰的腰眼处,学名叫做“肾腧穴”。食指放在胯骨的最高点,手向后按,大拇指指尖的落点就是肾俞穴。 将拇指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之后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此为1组,每回做2组,长期坚持可以较好地温暖肾阳。

第三捂双脚。

古人云:“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肾经起于足部,足心的涌泉穴是其主穴。人体下肢的血液循环要比上半身差,更容易遭到风寒侵袭。每天睡觉之前,可以用温水泡脚,并用力揉搓足心。可以解除疲劳,补肾强身,延缓衰老。还能防止感冒、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每次泡脚以20分钟为宜,中途要适时添加热水才有效果。

二、捂多久

民间谚语讲,“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又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春季衣物的增减,历来没有定规。要视天气变化的情况,自己的身体素质而定。一般来说,气温15℃就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不妨多“捂”两天;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就要适当减衣。昼夜温差大时,应当及时加减衣物。

三、捂多厚

药王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

春天是阳气生长的季节,穿衣也不能过紧。紧身的衣物,阻碍气血流动,容易把阳气郁住,身体会更冷。所以,穿宽松透气的衣服最好。不仅保暖性强,皮肤也不容易干燥瘙痒。

衣服厚度还是要以个人舒适为宜,最好是自身感觉温暖,又不会出汗。古代养生家称,春季衣着宜“下厚上薄”。上衣稍薄一些,有利于肺气宣发;下半身稍厚一些,有利于肾气保存。

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尽量保暖,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捂”过了头,体内阳气蓄积过多,很可能化成热邪外攻,引起上火症状,同样有害健康。

相关文章

  • 说说春捂秋冻

    最近,秋雨绵绵,气温急居下降,让人感到了冬天的脚步正在渐渐地向我们逼近。 大街上,人们的穿衣也由露胳膊露腿的体恤、...

  • 春捂必须捂哪儿?啥人捂不得?

    民间俗语常讲,“春捂秋冻”。 那么问题来了—— “春捂秋冻”啥人捂不得? “春捂”要捂哪儿? “捂”哪最重要? “...

  • "春捂"怎么捂

    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有谚语“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 还说 “春不忙...

  • 春捂≠瞎捂

    有句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种传统的养生之道"春捂",你"捂"对了吗? 春季万物复苏,气温变化多端,宝宝更...

  • 2020-03-21【春季养生治未病系列之】春捂秋冻话“春•衣”

    【春季养生治未病系列之】春捂秋冻话“春·衣”(下) 本期导读 春捂秋冻话春衣,春季养生说春捂。 捂脚捂腿捂腹背,上...

  • 春捂

    半生奔忙知冷暖,蓦然回首识温柔。 静守时光莫逾矩,淡看风月不随流。

  • 春捂

    滨城春来早, 春风寒衣俏。 阳光虽高照, 露腿时尚早。 青春无保养, 年老腿病找。 春捂要多久, 清明脱棉袄。

  • 春捂

    嘀嗒的雨声一直不断,淅淅沥沥的小雨下来一下午了,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土地已经十分干旱,这场...

  • 春捂

    嘀嗒的雨声一直不断,淅淅沥沥的小雨下来一下午了,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土地已经十分干旱,这场...

  • 春捂

    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不少爱美人士已经准备脱去厚重的外套了。 不过,初春的天气说变就变,乍暖还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说“春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dd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