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秋水依然的更文,提到小说中场景的描写,让我想起了最近在听的《主角》。
这是一部巨长的长篇小说,精彩的场景描写不计其数,今天我就抓取一段,分享给大家欣赏。
秦腔皇后忆秦娥在她十一岁时(彼时,她还叫易招弟),被她舅胡三元领着,一脚迈进了县剧团,从此开启了她历经坎坷、终至辉煌的戏剧人生。
她舅胡三元是县剧团里的头号司鼓手,对秦腔艺术无比热爱,极其忠诚,对司鼓技艺精益求精,如痴如醉。在整个县城,乃至全省,她舅胡三元都是秦腔司鼓手天花板级别的人物。
小时候,忆秦娥是跟着她娘看过几回县剧团演戏的,她舅在她的眼里神气极了:
她舅把几个大小不一样的鼓摆在戏台子一侧,她舅的整个身子刚好露出来,能跟演员一样,让观众看得是清清楚楚。戏要开演前,她舅先端一大缸子茶出来。那缸子足能装一瓢水。她舅是不紧不慢地端着摇晃出来的。她舅朝靠背椅子上一坐,二郎腿一翘,还给腿面子上垫一块白白的布,然后就“噗、噗”地吹开水上的浮沫子,小口喝几口茶,再从一个长布套里掏出一对儿鼓槌来。说是鼓槌,其实就像两根筷子,细细的,长长的。筷子头朝鼓皮上一压,眼看筷子就要折断了,可手一松,又立刻反弹得溜直。几个敲锣的、打铙的,看着筷子的飞舞,还看着她舅嘴角的来回努动、下巴的上下含翘、眼神的左右点拨,就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敲打起来,整个山沟沟立马就热闹非凡了,四处八下的人循着热闹急急呼呼就凑到了台前。
招弟是后来才知道,这叫“打闹台”,其实就是给观众打招呼,说:戏要开始嘞,都麻利来看嘞。看得人越多,她舅手上的小鼓槌就抡得越欢实,敲得那个快啊,像是突然一阵暴雨,击打到了房瓦上。那鼓槌,看似是在一下下朝鼓皮上落,落着落着就变成了两个喇叭筒子,好像纹丝不动了,可是那个鼓,却发出了皮将爆裂的、一叠声的脆响。以至于戏开始了,还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而不操心场面上出来的演员。
你看这段描写,将“打闹台”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在一场大戏开场之前,胡三元气定神闲地坐上台、神气十足地敲着鼓。宛如一位指挥大师,筷子一般的鼓槌就是他的指挥棒,指挥一场盛大的表演,全神贯注,技艺精湛,观者如潮,引人入胜。
再看这其中的语言,一字一句都朴朴实实、直直白白、简简单单,可组合到一起,却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出彩,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大戏开场前的热闹场景:喧闹的舞台,争相涌来的观众,上下翻飞的鼓槌,震天响的锣鼓,她舅如痴如醉、炉火纯青、独占鳌头的表演......栩栩如生,又恰到好处。
好小说就是这么好看(听),让我听得入迷,以至于又开始听第二遍了。
打闹台:是戏曲术语,指戏曲开演之前先用锣鼓和唢呐演奏,借以招徕观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