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 知识管理为你创造未来(下)
7510次阅读 2017-05-06
袁春楠: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
袁春楠
音频正文: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你现在正在收听的是,袁春楠带来的,让你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知识管理三步曲,输入、转化和输出。第一步:输入,也就是怎么收集知识的部分已经分享完毕。下面有几个小技巧帮你把收集来的知识找地方聪明的存储。
第一、A4纸的妙用
当你的大脑中同时有太多的想法和灵感怎么办?这时可以把一张A4白纸对折对折再对折,变成一张有16个小格子的纸,把每一个灵感关健词写在里面,一张纸可以写满16个灵感碎片呢。春楠在做读书笔记、随堂笔记的时候,一直风格很随意。一般出门前,我都会往包里塞几张A4草稿纸,参加活动听演讲、听课时拿出来,可以很痛快的把过程中捕捉到的思路、能解决我当下问题的可行性点子,以关键词方式记录下来。
第二、盒子
春楠一直对台湾畅销书作家李欣频老师挺敬佩的。李欣频老师平时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丝在生活中看到的启示、创意,永远在迎接新思想,她特别擅长用各种纸盒当创意仓库,她找了好多盒子,贴上标签列出不同主题。只要一有想法就随手写在纸条上扔到对应盒子里。她会在固定的盒子里放入有趣的故事,有的盒子放进未来可能会形成一本书的思维碎片、有些放进可以作为广告文案的金点子。
春楠在实践时发现,把盒子当工具有优点也有弊端。优点是不用开电脑、PAD或手机,只要有纸笔就能收集想法。弊端是不方便后期整理,当信息数量激增后,无法快速调用数据。长期来看,信息电子化是更优选择。
第三、手机
用手机随时记录思维火花也很方便。日本整理专家小山龙介,在他的书《整理的艺术3》里讲到他利用上下班时间在地铁里用手机写完了书稿。职场人士利用通勤时间,拿手机写作、写书的人越来越多,我对他们的强大精神能量和精力分配感到佩服。这一点,确实自愧不如。如果你和春楠一样,是个喜欢面对大空间才能工作的人,可能是享受不了手机小屏幕书写乐趣的。
第四、云端数据库
春楠从2012年开始用印象笔记,在里面专门开辟了笔记本,作为记录和梳理思路的专属地盘。无论身边有没有网络,手边只要有手机、PAD、或电脑,都可以随时收集想法,和在前期写作基础上更新内容。我专门有一个笔记本起名叫文章草稿,里面散放着20多篇笔记,字数从只写了100字到3000字不等。每当有写作灵感时,我会安排专属时间写作。
总之,A4纸、盒子、收集、云端数据库,可以帮你完成第一步知识的存储。收录想法的方法还有很多,但记下来永远不是重点。无论你当初花多少时间记录了多少文字、涂鸦、语音。最终再也不去整理和利用,等于浪费时间。
创意宝库创建成功后,你可能想把知识利用起来,转化成作品,比如写出一篇文章,但是从一条思路进化到一篇文章,需要经过大脑处理大量信息,梳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思路打不开,面对某个问题走进死胡同的时候,挺苦恼的。怎么能在思绪纷乱的时候,迅速打开局面,从迷宫中杀出一条通路呢,
谁也很难牛到一气呵成,把想要表达的内容,不打草稿不经过信息逻辑分析和处理就写出来。以前看过一档日本纪录片情热大陆,有一集采访了一位写过《相棒》等很多部经典侦探片剧本的日本编剧,这位编剧平时工作中也是用了碎片信息整合方法,先完成初稿,再形成最终剧本的。
这时候就需要知识管理第二步:转化。
知识转化原则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把经过知识输入后精炼出来的有价值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排列组合、从碎片形成新的整体。过程中最好能通过实践验证。作到知行合一。
进行知识转化特别实用的工具是思维导图,这是一种运用人类的左、右脑同时协同工作,对信息快速做整合、分类、分层,把碎片思路形成框架的图形化工具。思维导图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推广给全世界,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他的书籍《大脑使用说明书》。书写借助的是左脑的理性力量,绘画借助的是右脑的感性力量,人类右脑可能开发的空间太大了。不使用实在吃亏。左右脑同时使用,好比让你瞬间变身成2个人的团队。
思维导图起步门槛低,每个人都能很快学会。主要分手绘和电子形式。
手绘思维导图的准备材料有:纸张和绘画笔。画的过程,是先在纸张正中央写上这次需要梳理思路的核心主题关键词,之后从纸张右上角从顺时针方向写上几个二级关键词,在每个二级关键词下面写下更多分支内容,写完文字之后如果有时间,为了增强记忆力可以画图片,或标注不同的颜色。
每次画思维导图过程中,你相当于在把大脑里的思维碎片清空,腾在纸面上,你会吃惊的发现其实大脑里早就蕴藏了大量的信息、答案和选择。有时候画第一遍思维导图还不能让你满意,还可以就同样主题画出第二版、第三版,直到把思路梳理清晰为止。
没有一项工具是完美的,手绘思维导图的优点是,材料简单,只需要纸、笔,效果可见即可得。
缺点是,不方便画完后任意调整。纸张有限、文字、线条落在纸面上不容易删改。在一大堆已经画完的思维导图里,不方便快速信息查找和检索。有些人的字迹、涂鸦颜值不够,半天猜不出来写的画的什么意思,分享出来也很难有人欣赏。
电子思维导图主流常用软件有imindmanager和imindmap。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输入的数据量和二级、三级分支没有限制,也方便后期随时调整,信息关键词查找和检索,同时界面美观、清晰、有序。
随之带来的缺点是,需要花时间专门学习和适应软件,在电脑上敲打键盘输入信息相当于从大脑产生想法后做了二次转化,才能通过电脑传达,不如手写来的直接。而且因为电子思维导图可以删改,可能会逼着完美主义者花更多的时间在一副图上来回来去的调整,容易因为过度疲劳丧失兴趣。
荀子在劝学中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并不是天赋技能,而是善于利用工具罢了,适度投入精力学习一些工具,可以让你的效率有提高,但也不要过度依赖,甚至迷恋上研究工具,忘记了真正要做的事情,在工具的选择上可以记住这句话,工具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不适合,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环境最适合的工具是不同的,不必过于执着。
最后,来到知识管理三步曲的第三步:输出。
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我想现在大家不仅想知道学什么,学习的方法,更想知道,怎么才能花了时间学知识,还能把知识变成个人资产,最终变现为你带来收入吧。有目的的学习,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反而是现在的趋势。如果想输出又输不出,不如给你自己找个公众监督力量,逼一逼,更健康。
用分享倒逼成长,你也可以做到有价值的输出。推荐你一种方法,叫做扔钻戒理论,明明知道没有勇气跨越一道栅栏,为了逼自己一把,把一枚一克拉的钻戒扔到栅栏对面去,为了把贵重的钻戒捡回来,就得硬着头皮跨过栅栏。想活学活用扔钻戒理论吗,那就多多公开的你的承诺。如果你向小伙伴们宣布要干什么,但是没干,心里一定会觉得愧疚。为了一份心灵自由,不承担这份愧疚感,那就硬着头皮行动呗。相信我,其实,你是可以做到挑战自我,走出舒适区的。
…输出的形式简直太丰富了,图片、文字、演讲、PPT、图书、商业模式、下一步行动等等。
尝试搭建并经营一个博客、公众号、微博、微信朋友圈,在豆瓣上写影评、书评,写一本书,这样还能以内容为核心,打造个人品牌。可以用演讲的形式输出个人思想,在公众场合赢得大家的认可和价值观。制作一个PPT课件,画一幅画等等。每一种输出都可以被打造成你的一种产品。创造原创内容,不断和他人分享你的所知所得,还一直坚持的人,才能收获努力的回报。换句话说,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习知识要围绕你的长期目标来展开。
举个例子,春楠做到了书不能停,过去连续5年每年阅读100本书,是怎么实现的呢?30岁前我完全不看书的,家里乱的很,囤了书也不看,也不觉得读书有用。30岁起,在社交活动上和别人聊天时,居然一问三不知,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再这样下去实在太low了。我作为一个在成长上起点很低,起步很晚的人,最开始也没有什么朋友能给我建议和指点,那我就更应该从身边学习成本最低的方式开始吸收知识。那就是读书。然后,我就在微博上公布了个小目标,打算挑战了2012年内读完100本书。年底的时候我居然真的做到了,记得当时最深刻的记忆是,脑海中出现一副画面,那是一棵树,树上结出100个果实,每一个果实都是一本书封面的样子,在一年365天里有100本书曾经在不同时刻帮助了我,传递给了我智慧,他们都是我终生的朋友。
从那时候起,我终于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了。读书这件事,让我充分的享受到了知识管理3步曲过程。我从阅读第一本书起,就有意识的要求自己,每读完一本书都在微博写下140字的读后收获。自己推动着自己前进,让整个读书过程很开心。之后我又陆续写出了长篇读书笔记,成为讲师之后也继续用从各种书籍中吸收的各种知识丰富课程内容,充分在日常工作中实践着知识输入、转化、输出三个环节。
好,今天分享,存储知识的4种方法:A4纸、盒子、手机和云端数据库。以及知识管理三部曲的第二、第三步,如何把握知识转化、输出环节。课后作业是,为你过去曾经收集的信息、资料、书籍找到输出方式。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听课之后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在喜马拉雅后台留言,想了解更多整理内容分享,欢迎百度:袁春楠。希望课程能实实在在的给到你启发和陪伴。
感谢你的聆听,我们下节课再见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