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年,普普通通的一年,黄仁宇先生却从一系列在这年前后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人物一再的阐述与强化一个观点,在儒家僵化的伦理和体制成宪强大的惯性下,整个明王朝已经无法再去创新再去适应时代的发展,悲剧的走到了尽头。
万历皇帝纵有励精图治之心,在200多年祖宗积累下的传统,在成熟强大的文官集团势力约束下,心中万千抱负也无法施展,只得沉湎于玩乐,消极的与他的臣下们“斗争”了几十年,眼看着帝国中兴的一点儿希望最终归于沉寂。
首辅张居正纵有经国济世之才,也无法调和程朱理学儒家伦理虚伪飘渺的“阳”与文官集团私欲泛滥的“阴”,纵有强力手腕推行了一些初见成效的改革,也无奈英年早逝留得身后被清算。首辅申行时纵然洞察了“阴阳”,一生尝试去调和,纵然让国事更为太平,也阻挡不了帝国走向衰败的命运。用道德伦理替代法律,社会行为无一定之规,和稀泥中好像社会稳定祥和,实际上却如一潭死水。
模范官员海瑞,更是一个讽刺的存在。事事依圣贤标准,清廉至极,却无法在实际的政事上取得实在的成就,哪怕让治下的平民生活得到一点点改善。就像说文革时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好像人人道德都很高尚,可是人人都穷,有何意义。
名将戚继光,无论治军才能和战争手段都很优秀,甚至于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有希望跟上整个世界军事技术进步的潮流。但是在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之下,在僵化不前的社会体制之下,任何创新创造当涉及到社会结构重组层面,都有可能触及文官集团的既得利益,必然遭到传统力量疯狂的反扑。所以,外强中干的明王朝被愚昧落后的女真部落所灭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哲学家李贽,或者他的前辈王阳明,作为思想活跃的不安分分子,纵然意识到了儒家伦理程朱理学的不可操作性,试图去冲破传统的牢笼,创造新的理论。可是,同样儒家内核下的 “心学” 也并不比 “理学” 更有建设性。甚至于,这一点点“思想解放”也是不容易得到的,李贽狱中自刎的命运,无非给明王朝的衰落,甚至整个中华帝国的裹足不前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历史的车轮已经从“百花奇放,百家争鸣”,走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到了“程朱理学,万马齐喑”。思想的裹足不前,社会体制的僵化守旧,一个古老灿烂的文明一步步快要把自己绑死了,而这样的情况竟还要持续几百年,直到被打到倒地不起才能迎来新的“源头活水”,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重获新生。
1587,普普通通的一年,已经注定了一个文明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