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李笑来##自我#
【卡片写作23/1000】
问题: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
【见】
《超越感觉》这本书中引用了这样一个观点,说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我不行你也不行;
我不行你行;
我行你不行;
我行你也行
第一个阶段一般我们在早期就会经历,而最后一个阶段大多数人终生都无法达到。我们几乎有可能这辈子都在第二个阶段与第三个阶段之间反复穿梭:
要么你行我不行;
要么我行你不行。
处于第二个阶段的人,总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做什么事都妄自菲薄,这是因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而产生的自卑。
如果你处于第二种阶段,你可以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要比较,也应该比较未来,而不是当下。当下的任务只有一个:成长。
处于第三个阶段的人,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因为要比出胜负、分清好坏,所以这个阶段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上,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上。
如果你处于第三种阶段,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不对,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和“不好”上。
若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你那些人哪里作对了,哪里做得很好,以便我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处于第二种状态:不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认为自己足够的谦卑。但进一步来看,那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又发现自己不够耐心、不够包容。其实是潜意识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上,或者说是我的“小我”试图在证明自己,所以在心里会对对方有一个较高的预设。而当这个预设一旦落空,我就会变得居高临下,表现出来就是不耐烦。
【思】
昨天我刚好就这个问题去跟小伙伴们探讨。敏认为根本原因是不接纳自己,所以投射到对外面的不包容。对自己都是一种否定的态度,那就很难去看到别人的闪光点。
这个问题的逻辑是,因为从自己的内心得不到认可,所以努着力向外去证明自己。这个过程就变得拧巴了,从自我呈现出来的是不自信,对别人呈现出来的是不够耐心。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因为我做不到所以你也做不到,因为我做不好所以你也做不好。一旦你告诉我做到了、做好了,我便会对你有各种怀疑,而且还有可能联合更多地人来质疑你,根本就不愿去仔细听你是怎么做到的。我不是去学习好的,而是在排斥一切异己的。
这就相当于我们还是处于第一个阶段:我不行你也不行。在这点上,我不太认同李笑来老师关于“我们大部分已经结束了第一个阶段,终生徘徊在第二个阶段与第三个阶段”的说法。
武志红说,巨婴,好像是我们大多数国人的共同写照,我们多数人,看似是成年人,但心理发展水平,其实还是婴儿水平。他的《巨婴国》表达的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能够看到别人的好,坦然接受别人比自己好,并从别人身上学到那些好的东西。
【行】
1. 读完《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之后,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并且用“见感思行”卡片每天输出。
2. 及时察觉我对别人不好的判断,反思自己内心对别人不好的偏见,针对一些具体的人,将这些察觉、反思罗列出来,试着用好的判断、好的偏见去代替,并且让这些判断根植于大脑,形成对这些人的一种本能的正向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