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认知的方法论。篇幅共6000+,这大概得花费您15分钟以上的时间,无法逐字逐句的一口气看完,就请别往下阅读了。
就从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个梗开篇吧。我们从婴幼儿开始的学习手段是什么?模仿、复刻。到老到死,复读作为传统艺能从未丢失,这是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在学习上的捷道,不会有人放弃已被实践证实的答案重新推导吧?不会吧!不会吧?
这就是你抄作业的理由.avi?捂着脸从办公室出来,我开始要用半桶水的系统知识解构这个世界了。
世界是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系统,系统越是庞大,有限理性就越凸显。对于世界而言,有理或者说可被探究总结的线性或非线性的规则,如同一道道数轴,阡陌纵横,承载在非理性或者说混沌之中,随机、命运、玄学才是世界系统的主旋律。
系统的有限理性,是认识系统的第一步。我们所有的认知,都行走在理性的线条之内,或许我们能在某个角度感知到无理的位置、无理的形态。这不否决人类的发展是在探索并开拓混沌,但为了确保思考的有效反馈,请意识到,理性的观点作用在非理性上,极大概率是会出错的。
至此,我需了解到,本篇中的认知起于“复读”,终于有限理性,而作为方法论的类比,也在此之内。
一、放弃精度的认知裂变
复读,是认知的遗传方式;类比,则对应着变异方式,方式之一。
“举一反三”是这个理,“一法通万法通”也是这个理。单纯靠记忆的学习方法必然是有上限的,而类比,是认知的裂变、是创作的源泉、是跨越混沌的桥梁。是思维的能动给予个体的探索万物联系的希望。
类比是什么?它是逻辑推理名词,一种解题和推导的手段。是由对类a的认知,通过共通之处,进而推导类b的过程。
逻辑总是保真的,故而需要大量的数据共通,才能保证结论的严谨性。类比作为推理方法,是要求客观且严谨的。
本文中的类比?让我尝试脱掉这层保真的外衣。
这招是大数据教会了我们的,欲探究万事万物的联系,如飓风和蛋挞[1]一般,唯有放弃精度,才能摆脱线性,从孤立的线程上跳跃至引起认知共振的知识长河之中。
飓风和蛋挞:引至《大数据时代》这本书,沃尔玛超市的数据显示在飓风天气,手电筒的销售和蛋挞销售量都会增加,于是在飓风天就把蛋挞和手电筒放一起卖。意在告诫我们只需注重相关性,不必关注因果性。
故事不一定真实,但现象值得令人思考。万物互联?又怎么利用联系?
至今为止,人类开拓的知识领域,就以目前中国素质教育的科目而言,语言、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到大学生涯的专业强化教育、再到项目性研究。人类所开拓的理性脉络的量级已经无法和个体相较而言,将所有学识全数塞入脑中,只会毫无疑问的导致脑死亡。这是个体的有限理性,导致教育必然向专业化、领域化收束。
所以必须明确,类比无法提供挖掘知识深度或精度的工具,它能让你看起来博学,让你在任何领域搭上话,但它无法使你成就权威。
通往权威的途径,社会已经给出了无数种方案了。成为权威,是社会所推崇的,是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的;而类比,只是鼓励,但不被重视。
Web2.0时代的发展让人惶恐,巨量的信息流,使得天才的出线年龄越拉越长,并不仅仅是资本的阶级固化,更重要的是人的起点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才得以改变,但人可以抵达的高度却越来高。当知晓自己究其一生都无法抵达顶峰,有如溺水。也因如此我们推崇传承理念,它是溺水时救命的氧气管,但也不过是一条氧气管。
类比能改变这种情况?不能,上述已经提到过,类比放弃了认知的精度,它是反权威的,他会教你在水下呼吸,但却无法拯救溺水者。
硬要掰扯意义?实际上它十分浪漫,这一点上我十分自信。求知,意在开拓混沌,向上无法加重质量,必然侧移填补短板,拔高生而为人的起点,最终还是通过传承,再次叩击真理的大门。
放弃精度,是社会趋势。认知裂变,是求知导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二、你还有想象力吗?
我们从来不会说一个人有没有类比能力,或者用程度来描述类比能力大小。当有人把比喻的修饰格使用得十分恰当时,我们会说他思维跳脱,很有想象力。
类比,本质就是有理的想象。复读和追求权威的你,还有想象力吗?
就以我写一篇文章将之发表在网络上而言,我们可以联想,文章如同一滴墨水从各个网口,汇入信息的海洋,它的初始浓度和质量影响它的扩散范围。不同的海洋物种,偶然间摄入了它,它可以是被消化了,消弭无形;也可能在某一物种的体内合成更多的墨汁,伴随着迁徙,排泄,在更多的地方传播。
很明显,上述只是通过类比建立了一个说明性的模型,以海洋生态类比信息发布。
这建立在我们对两个系统都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而且对于被类比的一方,最好有更多的信息。建立联系只是第一步,我们必须通过联想,让两个系统互动起来。
如果这滴墨水有毒,这能毒死哪些海洋生物呢?负能量致郁?
海洋中还有很多化学物质,这与我的墨水会反应成什么?不同认知定然对文章有不同理解。
我在墨水里加点饵料,必然有更多生物尝试品尝。色图?标题党?
...
系统共鸣会越来越明显。
直到我们的问题,完全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达,比如说如何让文章有更多的人阅读评论?怎么用海洋生态表示呢?
发问,如同摇铃,类比的第一步,便是要你跳出这个系统,去聆听,不同方位上的响动,总有一串是你把玩许久,挂在床头,伴随你的颤动,发出同样清脆的音色,你可能不了解新朋友,但你有熟悉的老伙计。
类比的例子,有个人文学功底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类比是点对面的扩散行为,它有速度,而文字往往无法跟上它的速度。
你多久没做梦了,天马行空那种?
三、“别人家的孩子”——逻辑谬误
上文提到类比不被社会重视,我有足够的数据调查吗?如果没有这个结论是怎么臆想出来的?
这个结论是不严谨的,这个结论产生于个人的教育经历和社会认知,这使得我们必须排除部分经历过优质教育,并在受教育过程中强调联想和探索精神的群体。
当然,不被重视并不等于被完全摒弃。相反,类比的思维渗透了行动的各个角落。它是一个十分基础的思维定式,是每个人思维跳跃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我们只是没有主动的意识去使用它,就像拧开水龙头就会有水,但没人会关系水从哪儿来。
这类非主动的类比往往精度极低,通常伴随原则性的逻辑谬误,它总是简单的在两类之间划上等号,是由社会经验所主导的潜意识行为。它有个同胞兄弟,叫直觉。
理论上它就是我们文中的类比剔除精度的一面。
典型的是小时候所挨的责骂,“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的班级”,抓住同一个名词对不同系统展开类比论述。或者忽视特例,“不是说考了90分就给买变形金刚的吗?”“你看小林每次都考95,他要过礼物吗?”...
类比很导致逻辑谬误,如同偏见一样在我们的童年脑海里植入,长大后的我们,要么否决类比,要么习惯谬论,很难找到其中理性的折中点,于是类比的价值被忽略了。越年长越难以天马行空,思维越是固化。
小时候会说“天边的白云像马儿”,长大后会说“天边的乌云像洒水车”吗?从“别人家的孩子”开始,教育的错误示范,让我们把类比变成变成了潜意识,不与人说道的白日梦,只会用来幻想彩票中奖后的光景。
这个章节是在告诫我们恰当的类比,不要犯逻辑谬误?
为何不看看论证过程是否有误呢?为何不想想理解方向是否有误呢?教人做事是件很愚蠢的事。
不保真的类比不该是瞬时的恰不恰当,重要的是对于整个过程的思考。
四、有理准则
我们的放弃精度,是放弃绝对的保真,而不是放弃思考。
如果说人的认知是一棵树,实践构建枝干,而树叶则是基于枝干为根基通过类比规则而衍生的延伸,我们尝试再加一点规则,让这颗树的形象更丰满一点,比如说树叶会因季节更替而存在生命周期。
当你把“树”的概念类比出来时,它就不该局限在现实之内的树了。
类比如同大脑内部的模拟器软件,我们从现实中导入模型,在软件内形成对应的“概念”模型。我们是可以对这个模型进行修正的,在软件的可行规则内,对其平移、缩放、旋转、扭曲...直到它不能在定义是称为树。
控制这颗里世界里的树还是定义上的“树”的原则,就是有意识的进行类比思维的过程。概念总是晦涩的,为这个“软件”添设几个基础功能,让我们更方便使用。
1.质疑扳机
我们需要判断,树什么时候不再是树,类比在什么时候将不再适用。
2.素材库
类比是建立在实践认知之上的概念裂变,必然需要对现实模型进行概念存储,形成素材库。关于这点,将单独介绍。
3.变换工具
解决问题?不,类比的作用只是理解问题。即使有些问题无需理解也能解决。
遇到需要以理解为前提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素材库找出相近的模型,对这些模具进行有理的变换、增删、甚至是拼装,以建立可以理解我们所遭遇问题模型。
功能和使用手段,当然不止之上所言,类比作为模型软件还能怎么用?留点需要思考的留白吧,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回到我们“枝繁叶茂”的概念树上,树叶可以通过被实践证实成为新枝干,在新枝干上长出新的树叶。那可不可以以树叶为根基,在旧树叶上长新树叶呢?如果可以,它可以运转几个层级呢?
可以,而且可以运转无穷次。让我们试图融入分形几何[2]的概念,这将会使我们得到一颗认知的分形树。
分形图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分形几何图形是处处不规则的。在不同尺度上,图形的规则性又是相同的。
回归标题,在这颗“分形树”的集合内,必然是有理的,但却不一定保真。“分形树”外,是无理的,也无需讨论是否保真。
再次明确类比的范围,有理即可,无需保真。
五、素材库——终身学习
类比是具有实验主义特征的,它会在不断的实用过程中逐步修正,趋于精准。如同上述的软件模型,伴随的素材库的扩增,可由此模拟的新模型越来越趋于精细。同大数据相似,可供参考数据越多,越接近于真实水平。
认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认知“分形树”的增长过程。为何一开始用树来做类比,因为共有的知识体系或者称为“范式”[3],让我们知道树有主次,年岁的判断标准,在于树身;而健康的判断准则,在于树叶。
范式: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自述一旦他找到了“范式”这个词汇,一切的困惑当即冰释。
叶是生机的体现,是养分的另一来源,类比越是扩散,能获取的阳光越是充足。类比所强调的,是叶的繁茂。但只强调“叶”,最终使得叶超过枝的支撑范围,必然陷入“分形树”之外的无理陷阱之内。类比所强调的反权威,不是站在权威的对立面,而是对社会所定义“权威”的理性解析。
进入范式,进行线性化的学习,在这一点上,类比和权威是相同的。或者可以说,进入范式,是所有认知的必经之路。
不同的是,类比总是浅尝辄止,这是个贬义词,故而也有反权威一说。
虽是浅尝辄止,但又不失理性,不失坚持的终身学习;进入范式,而又逃脱框架,以求以绽放更为宽广的分形之花。
六、异彩纷呈的世界
最万用的模型,是质量场的模型。
最成功的模型,是数学学科的建立。
让我们尝试从物理范式中出发,踏入感性的领域。这只需要我们:第一步,赋予万物以质量;第二步,相信引力。
你是一颗会质增的尘埃,你发源于一颗名为“家庭”的星球,起初你伴随年岁和家庭环境质增,而后你辗转到了“学校”的星云摄取养分,直到你自我感知到你不会被旅途中的黑洞撕裂,你离开了繁杂的星云,进入名为社会的庞大星团,你将在其中辗转,会途经各种不同名为“公司”的星系,会遭遇不可名状的“资本”、“科学”、“娱乐”等黑洞,你可能被他们捕获,而无法逃脱,但所幸你会质增,你可以加重以逃脱,或者成为他们。你的旅途还好遇到相同的游荡者,你可以结识,也可以吞噬。你会趋于庞大、也会趋于庞大。
这是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如果有人无法看见他,实属遗憾。
七、有限理性
还记得开篇所提到的系统的有限理性[4],她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必须将她独立成一个章节再次阐明。
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有限理性是为抓住问题的本质而简化决策变量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理性行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最初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这本是个经济学理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仅用汉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她。在一个范式之内,我们对其的研究是有上限的,这将使得我们对一个知识模块的学习,无法无限制的深化,这是全部的人所共有的有限理性。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受限于时间和精力,我们无法学习到所有的模块,即我们无法进入所有的范式,这是个人的有限理性。
展开想象,将所有人的认知分形树放置在同一空间之中,相同的部分重叠。那么我们将得到一块不规则的封闭空间。裁去树叶,空间变成了如同神经脉络一般的网络结构。
让我们再来理解库恩的豪言,一旦他找到了“范式”这个词汇,一切的困惑当即冰释。从上述的模型剥离我们所想要的,例如家庭、年岁代沟、学校、历史学识、公司、金融体系、资本、流量至上,再到恋爱准则...
广义上的“范式”,确实有解决“一切困惑”的本事。因为范式建立在有限理性之内,我们只需进入对应的范式,便能从中找到问题所对应的答案或规律。
同样也因为限理性,对于个体而言,范式的作用是受限于有限理性的。简单而言,我们无法或者说极难将自己的认知树得以覆盖一些庞大的范式结构,有些困惑注定不能解决。
回馈现实,人的无法团结,再次为个体的认知延展蒙上一层有限理性,我们需要铸造知识的壁垒,以保证范式之内的纯粹。
进入个人生涯的范式,可以预知一个人将会在多个时间节点面临有限理性的冲击,有人会反抗、有人会逃避、有人会停滞、也有人会接受然后顺势而为。
有限理性的封锁下,个人的认知观该强调什么?对个人有限的精力进行有效的利用。如何有效利用?把猜想付诸以实践并实现,而非对权威的再证实。怎么证明是全新的猜想而非已证实的权威呢?进入范式。进入范式本身的前提条件是对权威的的证实才得以理解,这是否矛盾呢?
所以需要类比。
所以需要类比。
八、超越范式
都说浮躁,是当代的社会现象。
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不好,但他却依旧像瘟疫一般在人群中扩散。是资本的原因?或者科技?又或者是人民的温饱富足?
有病治病,又或许它不是病,甚至是大势所趋。
我们是浮躁,总是浅尝辄止,被迫紧随时代的洪流摇摆,我们酸涩,那些被风口推上致富而安稳的人儿,我们赶着潮流,幻想着双色球的转盘下滚出的是自己心仪的号码,我们太渴望财富了,于是我们十分务实,考较效率,并把时间量化成金钱,以至于,知识的范式只剩下有用和有趣。
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无法回到专心致志和工匠精神的时代,这是知识存量的增长所带来的无可避免。
成功学总告诉你,因为浮躁,使你在一个方向上无法一心,没有长足进展而导致的时间浪费。
这句话有问题吗?或许没有,但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还是你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抵触浮躁或接受浮躁的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尝试去进入这个社会浮躁的表面,大概就是“我全都要”。这与上述的有限理性是相悖的,所以他是不对的吗?不,他是趋势,无关对错。
还记得我们的浪漫吗?求知,意在开拓混沌,终于见证真理。人的整体类是一台计算机,每个个体的子单位,都是在运算中的试错过程。
对理性的筹备,如同铸建大厦。超越范式,便是爆破理性的大厦;是只求光点能突破混沌的慷慨就义;是勇气的赞歌。
点燃你的大树,它可以成为太阳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