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平衡,意思是说,当一个物体所受的外部力量相互抵消时,这个物体就会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趋于平衡。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大到宇宙天体,年复一日,按照既定轨道运行;小到原子内部的电子,各自稳定地处于不同的能量层。
更换到人生哲学的角度,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当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我们需要做出一些努力,抵消一些消极的力量,实现人生的平衡。
但人生下来就是会有欲望。有的人痴迷财富,有的人觊觎权位,更多的人贪恋女色。在追逐这些的同时,就会过度投入,生活陷入极度不平衡的状态,表现为焦虑、失眠、多梦、抑郁,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小时候极爱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很多地方暗藏欲望和平衡的思想。
身负血海深仇的萧远山,到少林寺藏经阁偷盗武学典籍。看守经书的扫地僧,知道萧远山由此入魔,愈陷愈深,心中不忍,不动声色地在萧远山惯常取书的地方,放了一部《法华经》、一部《杂阿含经》,盼他借了去,研读参悟。不料萧远山沉迷于武学,于正宗佛法却置之不理,将这两部经书撇在一旁,找到一册《伏魔杖法》,便欢喜鼓舞而去。
为复国穷极一生的慕容博,同样潜入到藏经阁,挑了一本《拈花手指》,却将佛祖的微言法语、历代高僧的语录心得,一概弃如敝屣。后来慕容博更是贪多务得,将七十二绝技尽数录了副本,逐一修炼。
殊不知,勤练武功,却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戾气深入脏腑,愈陷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两人功夫越来越深,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但病入膏肓,发作时痛入骨髓,何来人生乐趣?
扫地僧讲的每一项绝技,均需有相应的慈悲佛法化解,是指一个人的武功越练越高后,辅之以禅理上的领悟。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小白鼠的实验。
选择一批测试健康的小白鼠样本,每一只单独关在一个狭窄的铁笼子里,和往常一样给予光照、食物和水。但不定期地拿针状物刺激它,小白鼠表现为紧张、焦虑和害怕。持续半年后,心理学家解剖这批小老鼠发现:大部分小白鼠体型消瘦、一部分出现了胃溃疡,个别小白鼠的肝脏、胃部出现了癌细胞。
不仅仅是小白鼠,临床实践也证明,社会环境和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内脏。
根据巴甫洛夫教授的条件反射理论,人的大脑皮层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最高调节机构,负责调节人的中枢神经,对躯体疾病特别是内脏疾病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人体的内外感受器官在强烈情绪的刺激下会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让人感到疲劳、衰竭,于是皮层发出了抑制信号,这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的功能性紊乱,胃及十二指肠壁的平滑肌和血管就会痉挛、收缩,使胃肠组织供血不足,营养供应发生障碍,这时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抵抗力减弱,不适的感觉就会出现。而这种疼痛反过来又会反射回大脑皮层,加重皮层的功能性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性情急躁、容易焦虑的人在工作紧张的情况下很容易得上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和消化性溃疡。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欲望和平衡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增加生活的元素,多培养一些爱好,工作的时候专注、认真;闲暇的时候,读书、健身,心无挂碍。让轻松的灵魂专注于肉体的的愉悦,生活丰富起来,生活也就趋向了平衡。
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精神上的愉悦又来源于人们欲望的实现。每个人对平衡的理解来源于其内心最隐秘的深处。
在一本书上读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日本企业的一位负责销售副总,色厉内荏,人人惧怕。奇怪的是每过一段时间,这位副总就神秘地要消失好几天,无人知道何去何从。
有一次,公司的一位职员出差,形色匆匆地经过另一座城市的地下通道时,惊诧的发现了这位高管,只见他他盘腿坐在入口处,面前放着一个豁口的饭缸子,里面是零星的几张小额钞票,他目光温和,神态安详,似乎很享受乞讨时的惬意。
这位高管的生活,过多偏向于无趣、呆板和紧张。为了平衡天平的两端,想出的办法是乞讨。他所作的,是打破了以前的高压生活,打破了不平衡。
上周末的时候,母校中南大学传来一声惊雷。上任不久的资安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周全教授,在办公室突然去世。罗教授正当壮年,死因一说心脑血管疾病、一说心肌梗塞。近年来,资安院领导人事变动频繁,院长的那把极具诱惑的椅子,已经在多位教授的办公室腾挪。可想而知,罗教授面临的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但我想,为了生活中的某一种要素,而牺牲了其他许多,是万万不应当的。而丰富、适度、服从内心深处的满足感,才是欲望与平衡生活的关键要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