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变化的年味
对于“年味淡了”这个说法,两年前我曾在一篇随笔中表达了怀疑的态度,现在依然认为是个伪命题。如今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但欢乐的主题不变,亲情的内涵不变,年味就不会淡,甚至会更加醇厚。

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断地蔓延到乡村,杀猪宰羊的场景越来越少见,对烟花爆竹的限制确实也减了些喜庆热闹的气氛,但永远不要低估老百姓的娱乐精神,只要内心向往着快乐,人们就能找到快乐的途径。《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为我们描绘了古人在一年中的劳动过程,在整岁的农事结束之后,先民们围坐堂下,或是田野中,咏出了这样的诗句:“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耕织渔猎,春种秋收,劳苦暂告段落,于是相聚一起,歌舞咏之,美酒享之,欢乐致之,这是两千多年前的生活画面,从本质上讲,当下何尝不是如此?
或学习,或工作,奔波劳碌了一整年的人们终于在春节有了较长的闲暇,辛劳的神体如何得到放松,快乐与悠游如何得以发扬,可怜古人没有别的娱乐方式,但今人不是,乐趣太丰富了。添新衣,逛花市,贴对联,做年饭,看春晚,老几样依然常新,更新的方式却又反应了时代的变迁。

因此过往不提,只说新物。
我们总说手机让人情变得疏远,相聚一桌,个个低头,确实倒胃,但手机本身无过,只在使用者无此心罢了。换个角度,其实手机也能聚合情感,增加些年味。广义的过年不局限于一日,腊八到元宵,大概都属于这个范围,于是“过年”在手机上也早早的开始。街头巷尾家中,但凡有个“福”字的地方或物件,人们便拿出手机对它扫了又扫,皆来自于一款软件推出的“扫福字集五福”活动,集齐五福,除夕开奖,不在小钱,只在集体的狂欢,福卡还能相互赠送,自己跟他人心里都乐呵呵,年味便到了。手机抢红包也足够有趣。逢年过节,在微信群里发些红包,大家哄抢,抢到的炫耀,没抢到的不住惋惜,甚至玩起接龙游戏,红包最大者继续发,以此类推,一帮人竟乐此不疲,一玩一早晚,图的也是个乐。群分多种,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群聊将一个人几乎所有的关系网都罗织起来,时事殊异,人们的问候不再局限于往昔的走亲访友,交际圈子越来越大,一部手机,哪怕千里相隔也能互赠祝福,就算是复制群发的拜年帖,心里看了也高兴,或多或少,总有人念想,当然也是年味。


这一切当然得依靠网络。如果说现在和过去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网络正是极重要的一项。
前面所提到的手机自然离不开网络,网络为生活搭建了新的平台,我们的交际超越了空间的局限,跟无数远隔的人或是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于是既过着身边小家的年,也过着虚拟世界里大家的年。
有如春晚,走过了35个年头,它依然是每个中国家庭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年夜饭。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聚在电视前,一起收看春晚,是由亿万家中国人共同描绘的温暖图景。如今的春晚却又衍生出新的元素。过年前几个月人们便开始在网络上猜测春晚的节目;春晚过程当中,微信、微博上又同时进行着流量以亿计的互动;春晚结束,高潮便来了。这几年的春晚内容上确实感觉不如之前的有意思,但同样的道理,老百姓总能将娱乐精神发挥到极致。从正向的票选最佳节目,到反向的吐槽春晚,王菲的手套那英的眉,蔡明的头发贾玲的腿,节目内容本身重要么?说重要是当然,说不重要也有理。从一家几口围坐电视旁的小开幸福到网络世界里众声的释放喧哗,大家都在追求喜悦,其实谁也没有恶意,哪怕节目无聊,也犯不上较真,天南海北一起乐,谁说这不是春晚的意义呢?过年,通过网络,超越了身边,紧密了遥远陌生的你我。


过年的主题是欢乐的绽放,更是亲情的团聚。
春运期间过十亿次的人口流动已经说明了“家”的概念对中国人的重要性。陈可辛拍的《三分钟》取材于真实,感动了无数人,人们觉得春晚越来越无趣,但那一声“给全球华人华侨拜年”大概会让万里之外的游子泪流满面,“你回来了,年就到了”,更是每个家庭共有的情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是国人最深层的依靠,是这个世界上可描述的最温暖的东西。随着时代变迁,交通的便利与经济的需求让更多的人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外出求生存,求发展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远离故土,远离亲人也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生活方式。南方的城市这几日显得空荡荡的,外来的人们像候鸟一样,应着时节,返回远方温暖的家,再过些时日,又会响应生活的召唤,从四面八方而来,重新汇聚,开始新的轮回。这一来一往的迁徙承载了对家的思念,对幸福的追寻,无论南来北往,无论西去东回,生活正如此,酸甜苦辣咸,化作五线谱,日子像首歌,每个人都作了词曲,每个人都是为主唱,万家齐奏,唱出了欢乐,唱出了有情。这如歌的别离与聚首,时间越久,空间越远,别离也更销魂,聚首也更温存,如此一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不易,因为珍惜,年味是否也越浓了呢?
日前读冯骥才《年意淡化是文化的缺失》一文,先生从民俗角度出发,指出年文化载体的式微,如剪纸、贴对联福字、放鞭炮等淡化了年味。的确如此,这也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警醒和反思的方向,年文化载体是几千年传承保留的民族记忆,不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粗暴舍弃。而我认为更应关注亲情和欢乐的主题,相比先生的文章则似乎显得狭隘了。无他,浓淡与否,各有条件,各在人心,聊作诸君一观则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