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本专业的一般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受伤程度为3颗星。九年填猪式教育,让你丧失了对兴趣的探索,只知高分乃王道。填报志愿时,任家长摆布,家长听说隔壁家小明五险一金,赶紧填小明专业,第二天又听说对面家小红月薪一万,哼哧哼哧地又填了个小红专业。
第二种,受伤程度为4颗星。这类型的人有自己心仪的专业,也没有具体了解,凭着一腔热情填报。到学校上几节课后发现,这都是神马鬼,我学电子商务是向马云爸爸靠拢,为什么天天让我敲代码?!
第三种,受伤程度5颗星。这类型称之为被调剂大坑,满心欢喜填上自己喜欢的专业,结果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却是一个八辈子都没听说过的专业。明显的烫手山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恭喜作者我,就入了第三个大坑。当初大学专业清一色是英语,通知书上却印着“动物科学”——凡是人见了都摇头的冷门专业。冷门就罢了,还要下到生产一线与猪狗牛羊亲密。
1
但我两年后才转变方向,这里衍生出我要说的第一点。在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不要急着调头,沉下心来。活在当下,把眼前可控制的部分做到最好。
入学不久,我就安抚好自己。客观对待这个专业,试着去喜欢它,努力一段时间再说。也许你的不喜欢只是因为不够深入了解。
于是我好好听课,认真做实验,完成作业。同时在网上到处搜集与此专业相关的信息。经调查后,无论是其考研和就业方向都是我反感的。
在拿到奖学金那年,我毅然放弃在这个专业上的努力。那时的放弃不再是冲动,而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调查,也就没什么后悔的。
这次转变教会我,遇到任何事情,只管从你可控的因素入手,并试着做到最好。不然就会出现芝麻西瓜一块儿丢的情况。
2
放弃对本专业最后的执念后,我就可以寻找自己想做的事了。
大三上学期,几乎每天都会问自己,你到底喜欢什么?想干什么?节奏忽然慢下来,没有兼职,没有学习任务,每天就是看电影,看书,运动,写文章,做一切让五脏六腑都觉得暖暖的事情。
你也可以试着问自己,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还会做现在在做的事吗?如果不会,你又会做什么?
除此之外,我在网上找职业规划测试题,翻看传记。
2016年8月份,我在网上找了职业规划方面的测试题,很多网站都提供免费的测试工具,例如新精英。
到2017年1月份,前后总共测试了4次,测试出来的结果都显示,我适合从事教育、传媒或艺术相关的工作。
但这个还是有点虚,要是能在这些领域找到榜样就好了。榜样的作用就是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免掉很多麻烦。
找的过程中,一定要问自己:你愿意把接下来5年时间都致力于达成那个状态吗?如果答案是NO或者犹豫,你就继续找。直到内心的小马驹挥着小鞭子呐喊,就是她/他了!
为什么前后测试时间要相隔6个月呢?而且是4次?我建议同一道题多测几次,而且尽量拉长时间跨度。
避免因不肯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做出误判。测试题包含了你内心不易察觉也不愿承认的懦弱,需要你放下虚荣,诚实答题。
一个人的价值观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如果拉长时间跨度,多测几次后的结果大同小异,答案基本上就靠谱了。
3
找到心动的领域后,好好学。如果说七年是一辈子,你至少要花一年的时间拼命学习,花两年的时间拼命成长,剩下四年用来坐享你前三年付出的成果。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因为没有一门可以养活自己的技能。有出息的年轻人,应该在27、8岁左右通过自己的技能达到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从毕业那年算起,刚好七年。
A先生大学专业是国际金融,如今以新媒体、影视、拍摄为生;B小姐在房地产公司从销售做到副总经理,大学专业是金融与贸易;C先生博士毕业不久,学音乐将近10年,回国后接手家里的酱菜生意……
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大学专业是动物科学,却做了一大堆与本专业无关的事,互联网运营,平面设计,活动策划以及插画等等。
我举这些例子是想先让大家扭转一个错误的观念,很多大学生认为学了新闻就非记者不可。数据显示,进入社会后90%的人所从事工作都与本专业无关。
所以,如果你真的发现自己不喜欢本专业,不要着急心慌,更不要放弃。
找一门你稍微感兴趣的技能,扎扎实实学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