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范蠡隐居分水》

《范蠡隐居分水》

作者: 天目桐君采药人 | 来源:发表于2019-10-16 18:12 被阅读0次

        范蠡从凤凰墩迁居分水镇

            作者  何铁牛

    范蠡曾在浙江省长兴县蠡塘村隐居过,单家独户居住在凤凰墩上。那里的水利条件,人工开掘的水渠纵横交错,既宽又深。现在的条件不知比古代好多少倍,如今该墩仅高出水面不足两公尺,可想而知,当年范蠡住在该墩时的水利情况了。

    范蠡在蠡塘村开掘一条蠡塘河,用于排涝和灌溉。筑塘养鱼鳖在蠡塘河边,地势低洼。西苕溪之水从天目山而下,蠡塘河是西苕溪一条支流。推测当年洪水暴发时,洪水就淹没了凤凰墩,蠡塘更会变成一片汪洋。

    范蠡一家人,在凤凰墩遭受水灾之害,为了要生存下去,只有另找栖身之地。吃一堑长一智,这次迁移与上次不同,范蠡接受了在凤凰墩的经验教训。因为凤凰墩的地势较低,所以他要寻找地势较高处做定居之地。范蠡意欲寻觅一处比蠡塘养鱼更优越的场所,而且又要风水较好的位置,比如有凤凰山名的地方。

    若是选择在行人过往频繁之地,生财致富容易,而安居乐业困难。根据以往经验教训,所以要找一个偏僻的地方,偏僻就代表安宁。因为下游地势低洼不适宜养鱼,所以范蠡只有到西苕溪上游附近去找湖泊。由此从小溪口一带向西苕溪上游辗转到安吉和孝丰,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场所。

    范蠡这一次踏勘,推测找过很多地方。他可能在天目山北麓寻找过,然后又到天目山南麓寻找过,接着还在东天目和西天目继续寻找过,但还是未能如愿以偿。范蠡于是沿着天目溪在于潜镇乘船向下游踏勘,到达分水以后转而向上游的前溪(今名百江溪)两岸寻找,终于在分水西面十里路的地方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场所,就是《分水县志》上记载的“广可十顷”的湖泊附近。

    范蠡为何要在这里寻觅隐居之地呢?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要避开越国都城(绍兴)远一些。因为范蠡在越国住过三十年,越国都城百姓老少皆知,而且还有许多人认识他。为了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选择在消息闭塞的偏僻的半山区。

    我国古代人视龙凤为文明吉祥之物。自从泰帝伏羲氏发现龙马后,他创造了《易经》八卦预测学。后人从此把帝王比作龙的化身,又把皇后嫔妃视为凤凰鸟的化身。范蠡同样把西施当作凤凰鸟一样对待:第一次范蠡把西施安置在幽湖(今桐乡濮院镇),那里的梧桐树上经常有凤凰来栖息,有“凤凰之家”的美称;第二次范蠡把西施安置在德清县附近的凤凰山上隐居;第三次范蠡迁移到齐国,把西施安置在鸱夷山下的栖幽村,《陶山颂》词中道:“昔鸾台,鸾风展欲飞”;第四次范蠡搬迁到宋国陶丘(定陶县城内),安居在凤凰山下;第五次范蠡带西施隐居在凤凰墩上(今长兴蠡塘村);第六次范蠡带西施来到凤市(今分水儒桥村)凤凰山附近。范蠡三番五次要找凤凰之地,就是他寻觅隐居场所的理想之一,其次是要有湖泊可以养鱼处,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范蠡才会安居乐业,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之事。

    范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谓地理就是指风水学而言。他勘察凤市村西北的地形山势,有一座山的形状与凤凰相似,可是此山有风水不足之处,缺少两支长长的凤尾。为此他就设法加以弥补完善,再说对范蠡来说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就这样范蠡筑起了一条长约一公里长的围垦堤,又筑起了一条约有一公里多的围湖堤。建成以后既可保障农田不会被水淹没,又保障湖中之鱼不会被洪水冲走。用此两条长堤以续凤凰之尾,可是雏源溪水阻隔凤尾连接,因此把原来在雏源溪上的小木桥改建成石拱桥,命名谓“雏凤桥”。从而使此处风水完美无缺,又使人们行走方便。范蠡建房住家在两支凤尾之中,即在围湖堤与围垦堤之间。所围垦的田地命名“范坂”,所圈围的湖泊命名“蠡湖”。后来他的子孙不断繁衍,都在湖边附近建住宅,此村由此命为蠡湖村。

    据当地人告知,范蠡停泊船的地方在凤市村东,村西北有一座凤凰山。又说在古代,凤市村东野外,村人见到了一只小凤凰学习飞翔,曾经在此处停飞歇息,后来村人就在凤凰停歇处建筑一座雏凤亭,又在凤凰起飞之处建造一座庙宇,称为起凤庵。村名也由此而得,称为凤市村。于是范蠡决定选择在凤市村下游作为定居地。范蠡初次踏勘到此,我想象当时的情景,欣然写下了《凤市夜泊》一诗:

    雏源水映霞满天,扶疏古树暮含烟。

    声声螺号报客至,范蠡初到曾泊船。

    大约在公元前441年左右,范蠡到达分水西面的百江溪畔选定隐居之地。当年这里荒凉无人烟,虽然是半山区,却有一片小平原。东面距离分水十华里,西面距离凤市村(今儒桥村)一华里。前者分水是一个较大的村庄,后者凤市村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蠡湖村南面是相连的安定山、鲤鱼山、圭文山,北面连绵的山叫湖山。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而我说范少伯七迁有功于世上。“三徙”是说范蠡由楚入越,辞越适齐,别齐至宋。今考证除了三迁之外,还有四次搬迁。第一次搬迁到无锡港下镇,第二次搬迁到宜兴丁蜀台山村,第三次搬迁到长兴蠡塘凤凰墩,第四次最后搬迁定居到桐庐县分水蠡湖村。范蠡带领着娇妻黄绣凤、爱妾西施、幼子老三、儿媳妇沈氏等一家人安居乐业于蠡湖村以后,又搞出了一番事业。农、林、牧、副、渔等业发展,意在为第三个儿子创基立业,使其后代子孙世代躬耕生活下去,再也不要走仕途上政坛,永远记取以往只能同患难,不可共安乐的经验教训。

    当时此处无人烧制砖瓦,范蠡只有盖茅草房居住。条件虽然是很简陋,在范蠡看来是:只要红尘是非不到我,此地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由此安居乐业成了范蠡西施永久的定居之地。

    此时范蠡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西施也是花甲之人,这样他们在此处才正式寻得了退隐的归宿之地。推测在公元441年,就像县志记述的那样:“范蠡挈西施实隐于此。”他单家独姓居住于此,后来其子孙后代繁衍生息不断增加,在此形成的村落被大家叫着蠡湖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范蠡隐居分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wu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