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投稿公众号,言辞声明“主编不喜欢心灵鸡汤类书籍,请不要投相关书评。“再比如做官方微博的学生组织,要求内容应健康积极向上,但是拒绝心灵鸡汤。我的朋友也总说,“我不喜欢心灵鸡汤,我喜欢心灵毒汤。“
那么问题来了,心灵鸡汤,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定义呢?心灵鸡汤,它是个很坏的东西吗?心灵鸡汤,为什么如此不受待见呢?
鸡汤,应该是滋补活血的好营养品。心灵鸡汤,自然有滋润心田、治愈心灵的功效啦!同时,我通过百度搜索,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 心灵鸡汤是带有精神安慰作用、具有动机强化(励志)作用,内容是对世界较为乐观的认识或者行动指向的文段。“不可否认,人家心灵鸡汤确实是有积极的一面,这谁没有个失意落魄的时候呢?适当的时候读一读心灵鸡汤,确实能自我治愈。我搜索的相关词条还有这么一句话,”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性的'语言艺术治疗'。 “注意了!此处使用的是偶尔,而不是经常。我是认可这一点的,通过语言艺术的表达,给予你心灵的安慰,找到一种安放的状态,挺好。可是,有一种打着“心灵鸡汤“的牌子,讲“伪成功学“故事,这就很无趣了,譬如一个农民工是如何一夜暴富,一个差生如何考上985大学等等。陈词滥调,过分夸扬精神意志的作用,这是胡诌。所以大家都不喜欢这类文章,简直没什么文学性。
心灵鸡汤,每个人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好的坏的,颠覆性很大。我也常常会想,我的文风是在偏向心灵鸡汤类吗?自认为,我是在朝心理散文方向发展。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毕淑敏,她情感细腻,文风温柔,更重要的是她以心理学的思维探索人性,品评生活。读过她太多的作品,《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恰到好处的幸福》、《温柔就是能够对抗世界所有的坚硬》等等。我觉得文字是要从心灵出发的,认识你自己,更加懂自己,更加懂生活。心,即理。心理散文和心灵鸡汤是有本质的区别,心理散文有质感有骨感,而心灵鸡汤更多的是空洞无力。
我常常害怕自己写文章,写着写着就成了心灵鸡汤。不是的,我不喜欢说教无的东西,我喜欢讲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值得分享的东西。心理散文,心与心的交碰,我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类文学风格吧!
你们可以拒绝心灵鸡汤,但最好不要排斥心理散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