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盘点开始(一)
今天,读来信,读到“温暖”。联想到这个学期的校园日志,仍在写着,但是没有像从前那样冠名-《温暖的金小仙林湖》。
最近,一年级多个班级的课堂上出现,“站如松”、“坐如钟”的集体自我提醒。我不反对,但是,也不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这样做。因为已然做到,“说”就不在成为必须,反之,如果说得很响,但是又做得不好,那就变成了一种堂而皇之的撒谎,且是集体撒谎。我非常反对!
所以,不管是否凸显温暖,年终岁末,开始逐项盘点,请读者自行体会,以及评断。
【线下与线上: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2022年,共有2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一次是在4月份,一次是在10月份。相比这两次,做法有所变化。
一、具体做法
第一次,继续沿用从2020年春就已形成的做法,以年级为单位,在沪江cctalk开设空中课堂,统一编排课表,在保证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安排综合学科以及心理教学、班队会活动。每天上午3节课,下午2节课。
这个阶段,每节课,每间教室,都有两位老师共同参与:一位负责授课,一位负责管理。负责管理的均为教导处成员。我们称之为“双师课堂”。为保证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我们还在空中课堂集中教学的基础上,安排有每天晚间每个班级以qq群为主要交流媒体、以班级课任教师为行动主体的班级作业辅导以及学生访谈。
如此做法,以学校的顶层设计,确保了所有年级,各个学科的正常学习,但是,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都要进行一次转换,因此,与线上线下共存的要求还未能匹配。
到了第二次,我们进行调整,使用几乎所有老师都已能熟练操作的腾讯会议室,以班级为单位,继续参照线下课表,陪伴与引导学生的居家学习与生活。相比第一次,参与教师以及参与学生都实现了百分之百。教导处仍然会巡课,只不过由线下转到了线上,记录和反馈的方式也改成了截图和录屏。每天的学业辅导以及及时沟通一如既往,相比第一次,又更加方便起来,不再拘泥于每天晚上,做到了课上、课下都可覆盖。
最关键的是,线上、线下的切换,于老师、学生而言,更快捷和自然。因为更加快捷和自然,也就使得可持续化、常态化成为可能。
二、看出进步
对比两次做法,进步不言而喻。从中,又可看出团队成员的诸多优点。
(一)教师群体:与时俱进
为什么第一次没有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线上学习呢?一方面是因为仙林湖校区开设沪江网课,已有不少老师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沪江授课经验,另一方面是多数老师对于腾讯会议的使用还不够熟练。从第一次到第二次,中间隔了几个月,工作当中的线上交流从未停止。就在这段时间,老师们逐步熟悉了腾讯会议授课以及会议的操作,并随着使用的熟练树立起以此为载体组织班级学生线上学习的信心,为第二次顺利实现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线下课表集中学习做好了能力准备。
(二)管理团队:积极赋能
科技改变生活。如果在此现实背景下,还能敏感捕捉到技术的进步,并将之链接到教育教学当中来,则是一种教育管理的智慧。教导处在校长室带领下,及时掌握老师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基于实际,统一载体,具体指导,过程管理,阶段反馈,可以看到用技术赋能师生学习的积极有为。
全体教师技术水平整体提升,为改变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管理团队敏感察觉,顶层设计,让可能真正成为现实。
三、反思不足
进步是有的,但是,不足同样存在。
早在第二次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希望能把一路走来,以及如此调整背后的理论依据找到,然后梳理提炼出更加核心,更加一般的结论,但是,到现在都还未果。
此前,曾在《上海教育科研》看到上海一所也是在校师生人数过两千的学校关于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将具体做法理论化、模型化,读完,对其总结提升的能力很是羡慕,再联系我们的实际,更有一地珍珠无法串连的不甘。所以,第一份盘点,如果您已看到,并且恰好有此专长或者知道某人有此专长,期待您施以援手,给与支持!衷心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