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27班
一生只用富一次:笔记三

一生只用富一次:笔记三

作者: 安逸啊 | 来源:发表于2019-04-07 21:55 被阅读30次

C部分 投资大坑
本部分,总结了本国人民经常陷入的10个投资大坑。

投资大坑之一:饥饿感

小时候我从襄阳会武汉乡下老家,途中需要两天。第一晚到了武汉,投宿亲戚家,第二天一大早天不亮再赶长途车,我被从窗户塞进去全家才勉强挤上去。

我们总是担心挤不上车。

有人总结了过去四十年的发财机遇,划分逻辑就是第一波,第二波......

信“康波”的人,精确至年份地执行着“忌破财,宜置业”的投资计划。

我们总是担心错过某一波。

当某一波来临,大家蜂拥而上,孤注一掷。

我们由衷挥之不去的饥饿感,即使有了钱也无法抹掉。

在加拿大,做地产经纪的朋友讲她客户的故事。那位先生住着一栋大house,大冬天舍不得开暖气,在家裹了件大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家孩子有次上一位加拿大老太太的辅导班,她租住在一栋漏水的老房子里,却把花园收拾得生机勃勃。有次我看得见她雇人运来一整车的花,种在并不属于她的房子周围。

中国人舍得买贵房子,买豪车,但如这位老太太般“大手大脚”买花的,极为罕见。

我们过上好日子的时间并不久,饥饿感从骨子里影响着我们的投资价值观与策略。

思考:平时多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钱是挣不完的,也不是一次就能挣够的。如果一直处于这种“饥饿感”状态,在投资路上很容易踩坑。生活是否幸福,和有多少金钱的关系不是很大。和内心的欲望,是否知足有关。

投资的大坑之二:想暴富

世人皆有贪心,连“美元总统”格林斯潘也不能幸免。

格林斯潘被麦道夫骗走了30%的退休储蓄(他买的基金投给了麦道夫)。他提起这件事时说,当初的回报看起来太舒服了。

麦道夫在中国不会有市场。10%的年回报率,作为一个骗子你不觉得惭愧吗?

大名鼎鼎的桥水基金,其旗舰产品Pure Alpha 在2018年的回报率为14.6%,超过了市场和大多数同行。30多年来,该基金产生了12%的平均年回报率。

战胜市场是非常难的事情,但人们总是跃跃欲试。

但你会明白,要试图击败市场,你的对手是像耶鲁大学基金会这样的机构。

通过投资指数基金,可以击败85%的投资者(美国的统计数据)。

但是有多少人愿意选择如此没有想象力的方法?

从平凡到优秀难,保持优秀更难。均值回归如地心引力般无处不在。

汤姆.彼得斯的经典之作《追求卓越》里,精心选出了43家最伟大的公司,该书出版后仅仅两年,其中就有1/3陷入财务危机。

大多数卓越者回归“平均水平”。

暴富不易,连达到市场平均水平都很难。

思考:想暴富,看不起跑赢市场的收益率。收益越高,风险越高。而在没有驾驭风险的能力的时候,不要挑战风险,也不要轻易冒险。其实是缺乏耐心,能力匹配不上欲望的膨胀。

投资大坑之三:太年轻

十多年前,我们地产公司账上有些资金,财务就顺手做点儿理财,打打新股。老外股东对此提醒到,打新股有风险啊。几个中国股东说,打新股怎么会有风险?想打都打不到啊。

现在回头看,真够幼稚的。

改革开放40年,我们都是市场经济的新手,更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周期。

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衰退。

2015年,大量高杠杆的投资者完全不知道风险是什么。

我们心底默认,经济会一直高增长,房价会一直涨下去,股市突破10000点不是梦。

我们没有美国人的那种经历,在1929年10月故事本盘之后,股票投资者用了整整21年零3个月的时间,才使自己的收益赶上债券投资者。

美国散户从90%降到5%,他们是如何“消灭”的?

而我们的散户还贡献者80%的交易额。

思考:中国的股市还太年轻,我更年轻。没有经历过股灾是什么样,没有经历过牛市是什么样。守住自己能把握的财富,脚踏实地,做自己能把握的事情。

投资大坑之四:忽悠多

看到一位“投资导师”在某书中的序言里讲:“要长线投资,不为短期利润所诱惑,您才能真正赚到钱!”

他举自己学生“花”的例子:
从2007年4月到2007年10月故事见顶前,她坚持长期操作,股票账户从十几万变成了七十多万。

2009年6月,沪指经历了从6124跌到1664,然后反弹到了2600点。花的账户有1400万,都是股票。

2010年3月份,花的账户市值竟然达到了9990万。

2010年底的时候,花卖股买房,拥有28套房了。

3年时间,从十几万到一个亿,这是长线投资吗?

节奏准确底由股票切换成房子,这不是人是神啊。

作为“投资导师”,该人讲得故事,和他的主张风马牛不相及。他所传递的投资价值观,真会害死人。

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相信逻辑,相信事实,不要被人忽悠。即使被人忽悠过,也要总结经验,放置再次被忽悠。

投资大坑之五:想逆袭。

如上面的故事,发大财、大跃进吗,大逆袭,是我们财富文化中挥之不去的基调。

思考:想出人头地,想过上好的生活,但能力却不足。重点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提升解题能力,选择能力。积累久了,自然就从量变到质变。

投资大坑之六:追ALL in

《激荡三十年》写李书福说过这么一段话:
“小时候我赌过钱,比方说赢了1块钱,全放下,变成4块了,全放下,边8块了,再全放下,变16块。有些人赢了1块钱,就收回5毛,他赢的钱明显比我少得多。但我这种弄法,可能最后一次全没有了,一分也不剩。”

20多年里,他每次都把赚的钱“全放下”,赌到一个行业里。
他拍照赚了点钱,一年后就去开了一家照相馆;

再多赚点钱,一年后就去办了一个冰箱配件厂,又赚到了钱;

两年后他索性办起了一架名叫北极花的冰箱厂;

再到后面的造摩托、造车,收购。

在过去40年的告诉发展中,最厉害的人大多来自奋不顾身的ALL in这。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反正大家都穷,没什么可输的;

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需要敢冲的人;

创业者需要全力以赴。

然而阵亡者更是数不胜数。成功者或许只是幸存者偏差。

普通人不要轻言All in。

腾讯说ALL in 2B ,但其中王者荣耀还在日入3.5亿。

有人说,你是指下注的时候要讲究策略吗?我有凯利公式呀。

然而凯利公式必须是在期望值为正的时候才有用。

ALL in 的应该是一个人的激情、专注、专业,而非赌上自己的全部资产,押车、押房子。

思考:下注的时候,要看回报是否为正,环境是怎么样的,风险如何,有多大胜算。做正确的事情,越努力越幸运,做错误的事情,越努力越倒霉。

投资大坑之七:信秘方

投资没有秘诀,即使偶尔有,也不可复制,并且迅速回失效。

投资无法预测。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周期,即使你看准了某件事情必然发生,时间也未必站在你这一边。

《价值投资:通往理性投资之路》一书中写道:
“我反复研究的一个主题是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没有丝毫的证据表明我们可以预测未来......

(我们)研究了分析师的短期分析能力,研究结果很不乐观。24个月的平均预测错误高达94%,12月的平均预测错误为45%。”

时间讨厌你看穿他。

投资专家绝大多数是星座专家。

如《财富、战争与智慧》所写:
“有充足的证据表明,所谓的专家只是通过直觉进行预测,他们的成功率低于50%,在预测多种可能的结果时,他们的成功率甚至赶不上那些向股票版面扔飞镖的猴子。”

该结论基于大数据的哦停机,包含了294名专家在多年中所进行的82361个预测。

搞笑的是,专家们所犯的大多数错误在于他们依靠直觉与情感启发法做决策,原来及时是“大师”也没有秘方,只是在乱扔飞镖而已。

《专家的政治判断》对此评论道:“人类的预测往往无效,这是因为他们骨子里是宿命论者,他们讨厌利用概率策略来预测,因为意味着错误不可避免。”

结果是,那些专家中的幸存者,被视为大师,然后才开始画靶心,总结成功秘方,这些秘方被散户们奉为至宝。

思考:我们都被幸存者偏差误导,还被所谓的大师误导。没有自己的逻辑,靠消息来做判断吃亏是必然的。站在现在看过去,都是固定的,站在现在看未来,一切都是未知。做好选择,做好解答,结果自然就会不错。

投资大坑之八:炒房教

中国人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信仰”房子永远会涨的人了。

橡树资本的创始人在《周期》一书中体积,阿姆斯特丹市绅士运河区经过350年房价才上涨一倍。

房价永远会涨,是个传说,而非事实。

房子在本国是个极其复杂的话题,买了的人嫌买少了不开心,没买的人更不开心,到底该不该买房?何时买?何地买?房子和学校,是饭桌上的核心话题之一。

除非有长期不错的资金来回报物业,否则房子应该以自住为主,尤其不应该加太大杠杆炒房。

即使长线看,房价几乎都是上涨的,但有可能在周期性调整中,杠杆砸死炒房这,熬不到房价继续向上。

2014年我去香港,看到满大街天桥上都拉着广告横幅,写着帮助负资产的人活命。

我们的炒房者,几乎没有经历过一次回调,更不知道负资产的残酷。

思考:买房是为了住的,不是为了炒,不然很可能会死在周期性的回调中。

投资大坑之九:喜扎堆

韭菜是一种群居植物。

大家总是扎堆进,挤踏逃。

韭菜总觉得自己可以跟着庄家,割别的韭菜。

韭菜也知道一窝蜂是很愚蠢的事情,但聪明的韭菜认为自己可以提前跑掉。

然而如果你不能远离疯狂,就没法先逃出去。在狂欢舞台上,音乐结束前没人愿意退场。

南海公司1720年1月21日宣布其债务私有化计划之后不久,股票价格从每股128美元暴涨只每股187美元,进而在一个月内上涨至每股300美元。

人类有事以来数一数二的天才牛顿,在这个价位讲股票出售,获得7000英镑的合理利润,但股票价格继续上涨。

在股价大道顶峰是,牛顿忍不住买回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他因此损失了20000英镑。这笔钱放在今天是一笔巨款。

据说,在牛顿的余生中,只要有人提到南海公司的名字,他就会浑身发抖。

思考:追涨杀跌是韭菜们的惯用手法,价格很低的时候不会去考虑,怕继续跌,价格不断创新高的时候才开始关注,直至高点回调都还不死心,继续加仓,直至跌破心理线装死。

投资大坑之十:爱装死

所有投资者都面临着一个可怕而又很容易被低估的敌人:通货膨胀。

通胀的杀人力看似无形,其实残酷:如果通胀率为3%——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正常水平”,24年后同样的钱购买力会削弱一半。

如果通胀率为5%,不到15年,购买力就会减半——而且再过15年后又会减半,变为1/4,

如果更高呢?

在经历过几轮割韭菜后,人们如惊弓之鸟。什么都不保险,干脆装死。

然而你并不能回避现实。

活着就会冒一定的风险。

思考:恐惧,失败几次后恐惧深深的埋入脑海,遇到困难就会想着去逃避,一副爱咋咋地的样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只用富一次:笔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fh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