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得今天调休一天,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暖风熏得行人醉。
我悠闲惬意地坐在沙发上,听完了无戒老师的第一堂课。
课堂上老师通过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生动地传授了0基础写作需要具备的五种能力。我对其中人物创作特别感兴趣,受益匪浅。
我很喜欢写故事,也在不断学习进步当中,所以有很深的体会。故事情节固然重要,人物却是故事的灵魂所在。一个好的人物,包括他的外貌、性格、语气都会产生人格魅力,能深深吸引读者。
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女孩换了白血病,男孩在千里之外听说了,便过来捐了骨髓。这时我们开始遐想,男孩和女孩是什么关系?分手的恋人?失散的兄妹?皆有可能。
如果单纯地描写他们的关系,就很难让人产生共鸣,这时我们就开始为人物上色。比如这个男孩学习很好,但是家里很穷,所以有种骨子里的清高,或是清高面具下的自卑;女孩家里条件好所以不同意他们在一起,等等。这时人物就丰满了许多。
老师其中说到一点特别好:创作的人物要具有社会代表性,共通性!这样具有推广性,可读性,容易产生共情。
简单来说就是让别人一读,就能在脑海中产生基本形象,“哦,这不就是那个谁谁谁吗!”
作家六六的小说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她的作品中的人物都给人鲜活的,真实的存在感。
比如说《蜗居》里的海藻,六六并没有把她描写得多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的人物性格是依赖姐姐、没有主见、很顺从,所以在面临物质困难时她很容易就选择捷径,她不光觉得物质上得到满足,最主要是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她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感。如她所说,“其实我还是有一点喜欢他的,跟他在一起,挺刺激的。”
但她的目的从来都没有变,那就是为姐姐减少负担,这又是她天真、善良的存在。
当看到海藻这个人物时,会感叹道我们身边并不缺“海藻”。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是“海藻”,在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时候,我们或许成了曾经最讨厌的人。
这就是一种共情,从人物身上找到了熟悉的身影,有时甚至是自己。
创作人物时除了共性外还需要有点人物的特性,这样才能使人物变得独一无二。这个也是我近期学到的宝贵的知识。
克莱顿写了一篇关于创作角色的文章《疣的价值》。里面写到:一个磨坊主没什么出奇,但是《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磨坊主是一位令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因为他的鼻尖上有一颗长毛的疣。
“疣”是一个特点的概念,并不是说你的人物都必须长疣才行,那会被人以为是流行病的。
“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就拿这句外貌描写来说,美则美矣,但过目就忘,那人到底长什么样子读者还是云里雾里的想不出来。好像安在每个人物身上都可以,比如说《三生三世》里的夜华、《花千骨》里的白子画等等。
相比之下龅牙苏的龅牙、包拯的月亮、王熙凤的丹凤眼更使人记忆犹新,说人名能想到特点,一说特点就能将人物对号入座。
当然“疣”不止于描写人物的外貌上,它是让角色栩栩如生的关键。作者在着力修改故事情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角色身上“疣”的重要性。
总结以上,反省自身,下一步要让故事的人物活起来,成为那个耳熟能详的谁谁谁。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