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的教育
周一晚上9:04,英子的妈妈发来信息:“想麻烦李老师晚上去查寝了,多问问英子,这两天我一直心神不宁的,麻烦老师多关心一点,谢谢了。”
怎么会心神不宁呢?发生什么事了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问了一下英子。她说:“没啥,就是跟同学相处的那点事儿。”看着英子略带轻松的样子,我给她慢慢回复到:“好的,知道了。我一会儿让她给你打电话。”
家长心里不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她听到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也没发现英子受到了什么委屈。
但是,第二天,英子的妈妈又要着急见我,可是,我们俩的空闲时间恰好不凑巧,最后改为电话里交流。
原来,还是跟星子之间的相处问题。其实,自从我接班以来,这俩孩子的交往一直是断断续续的。有时候走得很近,互相关爱,另一些时候呢,又互不理睬。
在电话里,英子的妈妈向我诉说了她的焦虑。星子现在不仅不和英子说话了,还故意和寝室里的其他学生一起孤立英子,大家会当着英子的面说一些风凉话什么的,这让英子心里很难受,尤其是当她们故意针对英子的个人形象冷嘲热讽。于是,英子的妈妈提出一个请求:想给英子换个寝室。
换寝室可以啊,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隔壁寝室还有四张空床,我完全可以把英子调过去。可问题是,这样做到底合适不合适?两个寝室是相通的,大家共用洗手台,卫生间和淋浴间。即使是到了另一个寝室,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何况这样只会让其他人更加孤立英子。
听到这里,英子的妈妈犹豫了,毕竟,这只是她的想法,英子未必想这么做。那就再观察观察吧。
接下来的这几天,我有意识地观察跟英子接触比较多的同学,她们相处得也还可以。英子也没有什么异常表现。
直到有一天,篮球绕杆期间,我发现星子和英子又跟以前一样说说笑笑的。我顺口说了句:“我发现你们两个好几天都没有说话了。你们这些女生啊,总是这样,三天香两天臭的。以后要好好的,别再这样了。”她们俩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我不留痕迹地悄悄告诉英子:“我做得好吧?其实你妈妈已经跟我说过了。”
英子这孩子,很实诚。晚上送寝时,她最后上楼,悄悄跟我说了心里话:“老师,你今天让我很感动。我都不知道我妈妈告诉你这件事了。其实,我跟她说并不是想怎么样,只是一种发泄而已,我觉得我可以处理好,所以就没跟你说。我这个人吧,心里很感谢你,但就是嘴上说不出来。老师,谢谢你。”
“谢谢你能这样说。你妈妈当时还让我给你换寝室呢。”
“老师,幸好你没有给我换。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她们说话了,不管怎么样,那其实还是一个寝室。再次感谢你。”
有生如此,我很开心!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将来一定有所作为。虽然英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身材也不好,但我认为,一个人,不一定非得学习多么好,但是人品一定要好。
当我后来跟英子的妈妈反馈她的近期表现时,顺便说了自己的这种与无声处育人的教育方式,英子的妈妈连声说到:“李老师,真是太感谢您了!您的方法真是太巧妙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谁也没有伤害,还是您有办法。既没有当面批评别人,也维护了英子的面子。我后来想了想,也确实不能调换寝室,不然英子会更难过。真心谢谢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需要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者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感觉,必须热爱美、创造美、维护美。”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网友评论